当先位置: 主页 > 鸿篇巨作 >

毛氏文化篇——第四章

时间:2019-09-07 16:34     来源:未知    作者:毛国杰、赵光岭

第四章  毛氏文化研究
 
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
刘玉琛
 
1996年7月17日浙江省《衢州日报》发表了署名东方的《韶山毛氏与衢州》的文章,1997年《党的文献》杂志第3期发表了郑艮安所作《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明确提出了毛泽东祖籍浙江说,从而把毛泽东祖籍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郑文通过考证告诉人们:浙江衢州是江西吉水毛氏原籍,江西吉水是湖南韶山毛氏原籍,湖南韶山是毛泽东故乡,毛泽东祖先“世居三衢”,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
笔者读郑文后,认为该文观点明确,论据充足,颇具说服力。根据郑文提到的有关内容及查阅《二十五史》《原阳县志》等史志后掌握的历史资料,笔者现在进一步提出,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并认为只有如此,才算把毛泽东祖籍说“到了家”①。
郑文中提到:“荥阳阳武人毛宝”,“毛氏家乘皆尊毛宝为江南始祖”,这就告诉人们,三衢毛氏祖籍在荥阳阳武,毛宝是荥阳阳武人。
然而,荥阳阳武历史上指的是哪里?荥阳与阳武是什么关系?二者当今归辖情况怎样?……郑文未作解答。
为搞清毛宝究竟是何方人氏及其原籍毛氏的有关情况,笔者经考证后得知,荥阳者,县名也,秦置。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部,黄河南岸,属今郑州市市辖市。阳武者,旧县名也,秦置。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治所早湮河中。秦灭六国,行郡县制,阳武县时属三川郡。西汉时属河南郡。三国魏齐王正始五年(244),析河南郡,置荥阳郡,阳武县属之。寻罢。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复置荥阳郡,阳武县仍属之。江南毛氏始祖毛宝是西晋末、东晋初人,所以,其为荥阳郡阳武县人,即荥阳阳武人。
西汉析阳武县,置原武县。治所在今原阳县县城,辖今县境中部。晋废,北魏孝昌中复置。北齐天宝七年(556)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在原卷县(今原阳县西部)置原陵县,唐代初原陵县改原武县。新中国成立后原武县、阳武县皆存,均属平原省(省会在新乡市)新乡专区。1950年3月13日,平原省人民政府通令:接中央人民政府批复,“原武、阳武二县正式合并后定名为原阳县(取各县第一个字,笔者注)”。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原阳县改属河南省(省会在郑州市)新乡专区。1969年改属新乡地区。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原阳县归属新乡市市辖县。
据上述考证,我们有理由说:浙江衢州毛氏始祖毛宝是河南省原阳县人,即河南原阳人。
说毛宝是河南原阳人,还可从明万历十九年、清乾隆十年、民国二十五年修的《阳武县志》及1995年11月新编纂的《原阳县志》记载得到印证。这四部《县志》载“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毛宝及其孙子毛璩均为“将军”“州刺史”,均“屡立战功”。同时,还载有毛宝大儿子毛穆之为“将军”“州刺史”;二儿子毛安之为“右卫将军”“郡太守”等②。
上述内容和《二十五史》中《南书》《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毛宝③及郑文中谈到的毛宝及其儿子、孙子等人的籍贯、时代、官职、事迹等情况均相吻合。所以,这使我们更有理由说,郑文谈到的毛宝既是衢州毛氏的始祖,又是河南原阳毛氏与浙江衢州毛氏的传继人。
有人问:今日原阳县有无毛姓?我的回答是:有。据翻阅新编纂的《原阳县志》和今年8月11日至16日;11月18日至12月5日两次赴原阳县实地考察,原阳县不仅有毛姓,而且毛姓在原阳县属人数众多的大姓④。毛姓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全县有362姓,以姓名村的村庄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就占13个。如毛老庄、毛屋、毛庙、毛庵、毛楼、毛滩、毛庄等。有些村庄,虽不以“毛”字名村名,但带有“毛”字,如官路毛、黄毛厂等。有些村庄,虽不以“毛”字名村名,或带有“毛”字,但毛氏人口很多。如越石、夏庄、包厂、范堤口等村,人口都在500人以上,越石村毛氏人口竟有1000以上。截止到1999年5月,全县毛姓人口达2万人左右。分布多集中在以县城为中轴线的北、中、南及偏东南部,而东、西两部毛姓居村很少。由于种种原因,原阳县毛氏分支迁徙获嘉、武陟、中牟、修武、封丘、延津等周边县的很多。
清朝光绪年间,朝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毛昶熙(武陟县木栾人)在阳武县城内率领毛氏家族选定吉日,在西街修家庙、续家谱、立谱系:“锡恩笃祜,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远传。家声不振,世泽长延”二十四字。今日家庙不存,家谱失传。而板刻谱系二十四字仍存。
那么,毛宝及其后人是怎样到江南的呢?我们说,这是在西晋末东晋初,由于司马皇族集团的残忍、腐朽统治引起的战乱、分裂(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和自然灾害,使黄河流域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包括一部分士族无不遭受灾难,长江流域此时相对处在和平安定发展之中。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原一部分士族和大批劳动人民纷纷渡江避难。毛宝等就是在这时随司马皇族等一起南迁过江的。这符合历史上战乱、灾荒、因易地当官引起姓氏迁徙的常规。
有人说,考证归考证,如果韶山毛氏否认江西吉水,浙江衢州为祖籍,那么,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说也就不能成立。事实上,早在清乾隆二年(1737)韶山毛氏初修族谱时,毛氏子孙就把江西吉水毛让(吉水毛氏始祖,三衢毛氏始祖毛璩第十二世孙、江南毛氏始祖毛宝第十四世孙。笔者注)尊奉为韶山毛氏家族的远祖,把毛太华尊奉为韶山毛氏家族的始祖⑤。毛泽东祖籍在江西不仅韶山毛氏早已认可,也为不少书籍公开于世。如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部分同志撰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的《毛泽东家世》(1993年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高菊村等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的《青年毛泽东》等书都明文载称毛泽东祖籍在“江西吉水”。
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是近几年毛泽东祖籍研究出现的新成果。1993年浙江省衢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同志从《韶山毛氏族谱》中发现毛泽东祖先“世居三衢”的线索。当年立题研究韶山毛氏与衢州毛氏的关系。经过几年调查研究,终于理清了江西吉水毛氏始祖毛让由浙江衢州迁江西吉水,湖南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由江西吉水经云南辗转湖南韶山的脉络,得出了“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结论。
总之,河南原阳毛氏——浙江衢州毛氏——江西吉水毛氏——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脉相承的,韶山毛氏渊源在河南原阳。也就是说,河南原阳是浙江衢州毛氏原籍;浙江衢州是江西吉水毛氏原籍,江西吉水是湖南韶山毛氏原籍。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
毛宝卒于公元339年,至今已16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北方长期战乱不止,解放后运动过多等原因,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毛氏家谱、族谱、地方志书毁损厉害,致使毛宝、毛宝父亲毛斑及原阳毛氏的更多情况难于一时马上搞清。在此,笔者希望从事毛泽东祖籍研究的专家、学者、同仁和毛氏宗亲与我们一起,携手将此研究坚持下去,进行到底。
注释
①这里说的“到了家”应从相对意义上理解。
②④《原阳县志》,1995年11月第1版,第619、728页,第619页。
③《晋书》,第2122—2129页。
⑤《井冈山报》,1994年5月28日。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该文发表于《党的文献》1998
年第二期)
 
毛泽东鼻祖封国位置在河南原阳
 
1997年浙江郑艮安先生的《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1998年河南大学刘玉琛先生的《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1999笔者的《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2002年笔者的《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四篇论文,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及毛泽东专家组的专家认可下,分别推荐给《党的文献》予以发表。
自这四篇论文向世人公布后,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约笔者亲自撰写了由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为主编,目前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寻根认祖·毛》系列丛书分册,并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如: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来信说:“毛泽东祖籍确是原阳,河南原阳是当之无愧的毛氏祖庭!”并题“河南原阳毛国故地”八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龙剑宇也来信说:“我认为您在确定河南原阳系毛泽东祖根这一环节上当推首功。”提出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郑艮安先生,也在自己的专著《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中,在引用了笔者的毛国位置考证后写道:“毛先生的考证与笔者毛国之地由汉以前的西河郡归属三国魏以后的荣阳郡推断相一致。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河南原阳——韶山毛氏古籍。”就连目前全国毛氏认可的中华毛氏联谊会会长毛炳汉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中也这样写道:“从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荥阳阳武为毛国封地理由和证据较为充分。是唯一毛氏有明确记载的封地。”
但2009年5月21日笔者应邀参加“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闻发布会”期间,又有专家提出河南原阳为毛泽东祖根地没有异义,但毛氏鼻祖毛伯郑的封国位置,还有待探讨。因会议时间安排较紧,没有能和诸位专家坐下来细细请教,今又接河南省毛氏文化研究筹委会通知,让我在这个会上把毛氏封地在原阳的有关论点、论据、理由给予说明,我知道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专家、学者、领导、宗亲,掌握的资料,了解的情况比我多得多,我可能是班门弄斧,但大家都说尊敬不如从命,我也只能甩砖引玉作如下汇报,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宗亲。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我在这里引用一段中华毛氏联谊会会长毛炳汉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目前全国毛氏研究的最新情况,以就教各位方家。《中华毛氏通书·前言》中这样写道:“河南原阳(古荥阳阳武)是毛氏的祖根地,可能有些人还有异见,亦可讨论。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江南毛氏追根有据可依的只能追到毛宝,而毛宝在史书和族谱中明确记载是古荥阳阳武人(即今原阳人),并且毛渐在《清漾毛氏族谱·源流序》中明确写有 ‘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荥阳。’又‘始祖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伯为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四年封毛伯于司州荥阳郡。’而其他地方则是没有确切记载。再是毛国杰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发表有《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在2002年第6期发表有《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也提出了一些目前较为可信的证据。”
下面我就上面提到的有关论据和看法做如下汇报:
一、史书记载
《史记》《左传》《通志》《元和姓纂》等宋前史书,有的可能早已散失,今天看到只是记述毛伯郑本人事迹,或毛氏为周初封国得姓,对封国位置无有一部记述,仅有:1、陈彭年的《广韵》记有“本居钜鹿,避难荥阳”,提了具体位置,但并未说明什么时间、什么人本居钜鹿,避难荥阳。如果是说毛遂及其后人本居钜鹿,后来在毛宝前又避难回迁荥阳这也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毛遂因仕,迁居钜鹿,后隔三十代,毛宝又成了荥阳阳武人,是哪一代、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毛宝才又成了荥阳阳武人还没搞清,也可能这是最好诠释。2、清代张澍撰的《姓氏寻源》在解释《广韵》时“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查各种辞书无籍水毛泉具体位置。但原阳有济隧(古地下水名)、毛滩(村名)。济隧就发源于毛滩,济隧、籍水,毛滩、毛泉皆谐音且义相通,不知是否该地,还有待考证。
其它以后的著作,如《姓氏寻源》《姓氏辞典》等近现代的姓氏著作,大多是引用前朝书文,意思大致相同,只能作为参考。大家可能认为我说话好像有点武断,我认为:史书应该是当代人记述得更为准确,其次才是临代,再其次是后代考证;如果有当代人的记述,临代或后代只能作为参考,其可信力不能与当代人的记述相抗衡,除非当代人的记述有明显错误,如不符合客观现实,该时间不具备客观的发生条件等。同理,一个家族的事,本家族记述应该比其他人记的清楚且更可信,一是自己家族的事,二是自己族人承认,三是对自己祖先和事一般不会胡编乱造,但会坏事避而不记,好事添枝加叶,这是人之常理。既然古代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近现代的一些观点又找不到其提出的依据,咱不妨看看毛氏家族即毛氏族谱对自己始祖的封地是怎样记述的。
二、族谱记载
晋咸和元年(326)州陵开国侯毛宝(原序):
“毛氏本姬姓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君客,定梦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将其封国位置定在荥阳附近。
大唐开元乙亥年(735)秘监贺州毛衷(原序):
“州陵(毛宝)而前,皆荥阳阳武人也。归乡(毛璩)而后,皆三衢信安人也。”将毛宝以前的人物皆定在荥阳阳武,封国位置自然也在荥阳阳武。
北宋元丰六年(1083)龙图阁待制毛渐《清漾毛氏族谱·源流序》
“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将封地定在荥阳附近。
清同治已已年(1869)《清漾毛氏族谱》中的《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更明确地写道:“一世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琳、漆、谦、城、卫、智、通、达、崇)。伯为周文王第十子(一说为第八子)。武王四年(前1043)封毛伯于司州荥阳郡,复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传世居江北。”更是明确的说明了毛伯郑始封于武王四年,封地在司州荥阳郡内。
在前面多次提及《清漾毛氏族谱》,在这里有必要作以简单介绍。毛氏有文字记载的谱牒应该是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该书记载战国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而毛伯郑为伯爵,是周文王之子,特别在宣王时达到鼎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可惜《世本》在宋代遗失,难以证实。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毛氏最早又较完备的族谱,是宋代的江山清漾毛氏族人龙图阁待制毛渐(1036—1094)所修《清漾毛氏族谱》,《宋史》作《毛氏世谱》,毛渐所修之谱的依据是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府所存旧谱,可能包括晋代毛宝、唐代毛衷所修的族谱,但已失传。该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撰,作有毛氏《源流序》并对贾贽所存族谱进行了辨析,又对毛姓祖先作了介绍,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毛氏世系资料。而《清漾毛氏族谱》从毛渐初修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国学大师毛子水父亲毛世卿最后一修,相继续修十二次,时间迢递近千年,详细记述了从始祖毛伯郑经22世毛遂,40世毛苌至52世毛宝的江北世系,又再从随晋室南渡的1世毛宝到57世毛永国之祖父的世系传承,共有109代,是所有毛氏族谱包括孔、孟族谱在内的最为完备齐全的谱牒。2002年3月已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之魂宝。
光绪七年(1881)《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毛苌,注诗训古,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虽未提到封国位置,但已说明是江西吉水、浙江衢州的支系。
综上毛氏族谱可以看出:毛氏族人的公识是,毛伯郑是毛国始封得姓鼻祖,封国位置在荥阳附近,或者荥阳郡阳武县。
关于荣阳郡阳武县与河南原阳的关系,即原来的荣阳郡阳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原阳县。这个问题河南大学刘玉琛教授已在《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一文做了细致的考证与说明,这里不在赘述。
据考证《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嫡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或“郡望”都与原阳有关。
三、西河位置
据考证,《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嫡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或“郡望”都与原阳有关。
堂号,本意是庭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或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共同的祖先在其宅院庭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题写堂号,作为表明一个家庭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说:“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作郡号或总堂号。”又说:“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说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而镌有“民国辛已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蔵”,并且每页的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故韶山毛氏西河堂的来历,应与西河地域有关。
1、西河地域考
《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其例证有:春秋时孔子答卫灵公问时说到“蒲”;战国时子夏居西河之地。据考:“蒲”的准确位置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五公里的学岗圣庙处,该庙始建于汉,毁于元。明、清重建,现存“杏坛亭”。
子夏居西河的位置,《辞海·子夏》条曰:“子夏(前507-?)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括孤内对西河的位置注明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现在的原阳县正处在当时的济水北岸,黄河南岸,自荥阳二水分流后的三角地带。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战国》曰:“魏惠王为了避开秦东进的锋芒,把主要力量用于经营中原,就在西河筑长城以加强防守。”
《史记·苏秦传》曰:“苏秦说魏釐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集解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经阳武到密。索隐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盖据地险为说。正义:卷在郑州原武。”
《原阳县志·大事记》载:“周显王十年,魏惠王十二年(前359),魏遣将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以防秦,此长城自卷地(今原阳西部)东行,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西南折,到密(今河南省密县)。”又曰:“魏惠王十六年(前355)魏将龙贾筑阳池城(今原阳县原武镇)以防秦犯。”《中国长城建置考》《竹书记年》对此长城均有记载。
考此长城故址自今原阳县原武镇西北黄河故堤起,东南行,经原武、葛埠口、城关、靳堂、大宾、包厂出原阳境西南折,至河南密县。今郑州市东圃田乡李南岗村东岗的长城遗存有连绵的夯土岗丘,呈东西至西北走向,长约3公里,该处俗称“青龙山”,故曰:“青龙山魏长城遗址。”荥阳崔庙乡、密县米村乡都存有该长城遗址。据考证:魏国共有两个,一为西周时姬姓小国,与本文无关。二是春秋时晋国之后。前453年晋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魏得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前445年魏桓子孙斯自称诸侯,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是为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91年魏攻占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前369年魏惠王继位,前361年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前359年在西河卷地(今河南原阳圈城村带)筑长城,前355年在阳池(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筑城护卫国都以防秦犯。这也与当时的客观现实完全吻合。
《水经注》卷七《济水》曰:“灵建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并记有敖城在荥阳东北,没于河。这应为西河地区的最南端。
今原阳北的新乡县有西河村,原阳东的封丘县有西河村,长垣县还有西河神韵。
西河地区夏朝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到战国,在北起安阳、南到原阳的黄河东岸、济水以北(今荥阳市鸿沟)。卷长城建在古西河地区,卷长城又在原阳境内,原阳属古西河地域。
故以河南原阳为发祥地的毛姓,以西河地域名为西河堂,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2、西河郡望考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全国后,正式实行郡县制。汉至隋唐继承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郡、州名称相互代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被废除。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徒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
笔者目前见到的史书,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荥阳郡望:荥阳县志办的齐先生说:“毛氏荣阳郡望在旧荥阳阳武”,即今河南原阳。唐开元时毛衷为《贺州毛氏族谱)撰写的序中也称荥阳郡望在阳武。晋代毛宝的自序日:“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郡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可见,毛氏荥阳郡望是因毛遂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的地方在荥阳郡内而得名,荥阳郡望就在今河南省原阳县。
西河郡望:《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136390户,698836口人,辖县36个,其中包括“河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且留下《毛诗》名扬天下,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也可能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毛苌为毛遂后裔,毛遂祖籍在原阳,西河郡望为荥阳郡望后又发展之郡望,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郑的一个支系。
北地:据考,秦代、西汉、北周至隋的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北魏时毛遐,字鸿远,北地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四世不绝,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此时该族所得。  
总之,毛氏在历史上形成的四大郡望,除北地属少数民族外,其余三处,荥阳、西河、河阳均与毛遂有关,也就是说:因毛遂自荐成名大显,阳武毛氏在荥阳郡内,故称荥阳毛氏郡望。河阳是因毛国亡,毛伯郑之子孙迁居河内,晋毛宝《原序》“秦并天下,子孙迁播于四方,或家庐江,或家河内,或家平江。”因毛嘉而形成郡望,且其子毛曾封原武典农,当时的原武郡就是现在的原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西河是因毛遂侄子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后代大显,河间在西河郡内,故称西河毛氏郡望,实际是因毛遂后裔大显,形成继荣阳后又一郡望,只是形成的早晚不同。故毛氏西河郡望也与原阳县直接有关。
四、原阳毛氏
自毛伯郑封国后,最早见于史书《史记》的毛姓著名人物是毛遂,战国荥阳阳武人。“遂因仕历,择里漳滨。”又称赵人。
毛亨,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毛诗》的开创者,史称“大毛公”。
毛苌,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因传授《毛诗》而著名,史称“小毛公”。
毛弘,东汉荥阳阳武人,著名书法家。
毛宝,晋荥阳阳武人,将军,豫州刺史,州陵开国侯,西晋末年随司马皇族南迁。江南毛氏一世祖。
毛璩,荥阳阳武人,毛宝孙,将军,州刺史,被奉为江南毛氏三世祖,衢州一世祖。
此后,还有五载于史的毛修之,南朝著名画家毛惠远,陈朝丞相毛喜,唐代江南道大使、参知政事、岳州太守、即岳阳、平江毛氏始祖毛俦,不仕归乡的毛文通,明代毛志,清代毛毰等。见诸史册的历史名人,单原阳就占24位之多。    
原阳明代碑碣记载:“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老毛庄、毛老庄与毛有关的村名、地名比比皆是,并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毛姓早期历史名人,都出自原阳或源于原阳,并由毛遂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原阳就是毛姓发祥地。
由毛伯郑到毛遂,由毛遂到毛苌、毛宝,不管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都恰恰与《清漾毛氏族谱》中的毛氏世系相吻合,这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毛国的封地位置在河南原阳,进一步证明了《清漾毛氏族谱》的正确性。
五、文物印证
1、“班簋”证明毛国在原阳县境。
出土的西周毛氏青铜器有铭文的四件,毛公鼎、毛父敦、毛伯古敦,三器均无提到有关毛氏住地、封地的位置,唯其“班簋”提到毛师班师回屯地为“陟”。
班簋的铭文较长,达198字,主要内容是记载毛班随父亲毛伯接受王命,率领一支以毛氏族人为主,以吴氏、吕氏家族为辅的部队代替虢城父征伐东国作乱,战争进行了三年,获胜后,班师回原守聚地今原阳县境,并告捷天下。毛班将此事刻于盛食物的祭皿腹内。故称“班簋”
其中的“亡不成,天畏丕畀,屯陟”之句,黄盛璋先生在其《西周征伐东夷、东国的铜器年代、地理及其相关问题综考》一文中这样解释:“亡不成”即“无不获罪”或“成擒”;“天畏(威)丕畀”即“天威广被”;“屯陟”是指毛公“靖东国”后,班师屯住于陟(今武陟一带)。
根据黄盛璋先生的解释,毛班三年靖东国后,班师回住原守聚地武陟一带,因为在西周时期,并不设专门的军队,都是战时为兵,不战为民,并且还要回到自己封国。故我认为“武陟一带”也就是毛班的毛国封地或者附近。
那么,当时的“武陟一带”在什么地方呢?
武陟县是隋朝分置的县,当时并没有武陟县,陟的本义是登土山,“武陟一带”也就是当时武陟与原阳之间的大坯山,因为今原阳的黑羊山、中岳山为大坯山余脉,据《荥阳县志》记载:“查文献记载:不仅大坯山向东北延伸,汜水东岸的广武山(今称邙山)、坍塌入河的敖山、鄗山等也都向东北延伸的,很可能延伸至今原阳的黑羊山一带,甚至更远。这些山成为大坯山的后盾,阻挡黄河不能东下,只能北折。”原阳地域现在还是和武陟相互交错,且现在武陟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黄河以西,不属古西河地区。因西河是指当时黄河南北流向一段的黄河东边地区。故“屯陟”的“陟”,即今原阳的西部及北部,也就是毛氏的封国范围或很近的地方,这也正好与毛姓起源于西河相印证。
2、唐《毛藻墓志铭》更证明毛遂为荥阳阳武县人。“公讳藻(602—673),字行斌,家本荥阳。先自颛顼,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也。”其中“遂因仕历”的遂字应指毛遂,因铭中有“遂使威楚”句。也就是说,毛遂的家本来在荥阳,因毛遂自荐,被赵胜待为上宾,成为仕人,因工作关系,才在鸡泽定居下来,所以他的后人毛藻也就成了鸡泽人。或者说是毛藻家本在荥阳,是毛遂的后代,因他做了官才在鸡泽定居下来,所以又是鸡泽人。不管怎么解释,毛遂都是荥阳人,因为,第一种解释是说从毛遂开始从荥阳迁到了鸡泽,第二种解释则是毛藻的先人毛遂包括毛藻的父亲都是荥阳人,因毛藻当官“择里漳滨”,毛藻才成了鸡泽人。可见第二种解释与历史不符,因为毛苌为毛遂的后裔,又是毛藻的先人,毛苌已在鸡泽出生生活,不应该说还是荥阳人。故应该是毛遂家本荥阳,因仕赵择里漳滨,其后代毛藻才成了鸡泽人。且毛遂故里在原阳路庄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唐《毛文通墓志铭》印证,毛伯郑为文王子,封地在荥阳阳武。“君讳文通,字知运,荥阳阳武人也。有周肇祚,则茅土是封。汉室载兴,乃唯卿相。陈其宗胄,宁得一言哉!尔其先祖即周文王之子……永徽元年(650)十月丙寅廿日乙酉葬。”详见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六、几种说法
1、始封地在陕西歧山或扶风一带
岐山扶风是周人的发祥地,在西周国都镐京脚下,这是大家共知的。周对广大东方原无政治关系,又因周对殷来说本属小国,连周人也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殷为“大商”。武王一朝而胜殷,仅仅解决了殷都和殷王纣的问题,殷之本土很大,统治极不容易,周都镐京在西,东方太远,有点鞭长莫及,故最早分封太公、周公两大股肱大臣于齐、鲁,以为经营东方的两大支柱,分封管、蔡、霍一起监督殷族遗民,史称为三监。而毛伯郑虽为武王异母弟但却是辅佐武王建立西周的功臣之一,且和武王关系相当密切,武王封他在京都脚下,让他静享清福,这是不可能的。毛伯郑做为重臣在京城有府第是很正常的。这些毛氏青铜器藏于毛公府第,在陕西出土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在洛阳也出土有毛伯戈等毛氏器物。故毛伯郑封国绝不可能在镐京脚下,说毛伯郑的出生地在陕西是可能的。
2、始封地在河南宜阳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明确提出封地在宜阳的是清代顾栋高的《春秋大事年表》,其依据是南宋《路史》:“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上邦”应该是指洛阳,但籍水毛泉从何而来?在什么地方?单“近上邦”三字,就可看出其不确定性。因为,既然是籍水毛泉,又近上邦,为什么不说出具体位置,可以说当时他也不能确定。而到了清代,顾栋高不知怎么就有了籍水毛泉即河南宜阳,如果清代还有籍水毛泉的记载,宋代更应该能够查到,这些疑点也只能留作以后考证了。
《毛姓史话》:“今河南省宜阳一带,古称毛泉,是商代毛人部落故地。”依据有《山海经》《大荒北经》。查二经书,仅记原毛民之国,并无具体位置,不知是怎么将毛民之国定到宜阳的,不好多加评论。
再说宜阳本身,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实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且正在班簋“屯陟”的位置,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综上,仅以《路史》矛盾的记载“近上邦”,顾栋高的我“认为”,就将宜阳定为毛姓封地不足为据。
荥阳阳武毛宝为江南毛氏始祖,毛宝孙毛璩为衢州一世祖,衢州毛氏和江西吉水毛氏的关系,郑艮安先生已在《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论述的非常清楚,而毛凌志先生在《毛泽东祖籍渊源——龙城与韶山》专著中,将韶山毛氏与吉水毛氏的迁徙世系分析地非常到位。从韶山毛太华到吉水毛让,再到衢州江山毛宝,再到河南原阳毛遂已非常清楚,且没有任河异意,这里不在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其一、根据笔者目前查到的明前有关毛氏记载的史书,绝大部分都是只有毛伯郑为毛氏鼻祖记载,而无封国位置的记述,仅北宋陈彭年的《广韵》“本居钜鹿,避难荥阳”无时间;南宋罗泌的《路史》“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无具体位置;清后著术多为引用前文,偶有新论,也不知其依据,可作参考。其二、毛氏家谱“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实属西河嫡派”,自晋至今记述,清楚明了,出之有据,且为毛氏家族所共识。其三、原阳属古西河地域,毛氏西河堂因此而得名符合中国姓氏堂号规律,而西河郡望因毛苌居西河郡而得也与原阳有关。其四、原阳从地名到人物皆与毛氏族谱相印证。其五、西周班簋、唐代墓志、明代碣记等出土文物也皆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
故毛泽东得姓鼻祖即毛氏得姓鼻祖姬郑的封国位置在河南原阳。
(毛国杰)

附一: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

《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发表的刘玉琛教授撰写的《毛泽东祖籍新溯一一河南原阳》一文,把“毛氏家乘皆尊毛宝为江南始祖”(见《党的文献》1997年第3期郑艮安《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毛宝祖籍溯及原阳,将毛泽东祖籍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卒读刘文,作为一原阳毛姓人,又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多年,深感有责任介入这一研究弄清毛泽东祖先的情况和祖籍究竟在原阳何处。
据《江山姓氏渊源考略》记载:“清漾毛氏的渊源在族谱中是以渡江后毛宝为一世祖的,其实毛宝已是毛郑的五十二世裔孙了。从毛郑至毛宝的世系大致如下:一世毛伯名郑(娶姜氏、张氏、夏氏)为周文王第十子(一说为第八子),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周衰,秦并天下,地入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二十ー世)相(娶郑氏,生二子:遂、才)→(二十二世)遂(娶郑氏,生一子:昌。遂为平原君客与楚盟定救赵)……(五十ー世)斑(上计史,娶刘氏,生三子,坚、固、宝)→(五十二世)宝(娶田氏,生四子:穆之、安之、俊之、继之)。”
《江山姓氏渊源考略》所载毛氏世系排列的主要依据是毛渐所著《清漾毛氏族谱》和《毛氏世谱》。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那么,毛渐的依据是什么呢?宋邓名世撰写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有“唐时荥阳、河阳、北地毛氏世系皆具《元和姓纂》”,而今见到的《元和姓纂》无此内容,并且原书久失,今本系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的。另据《辞海》辞条《元和姓纂》解释:“先列皇族李氏,余依唐韵二百六部,分别排列,每韵之内以大姓为首,每姓各载受氏之源及诸家谱系。于唐人世系颇为详赅,宋郑樵作《氏族略》颇引其文。”据考《元和姓纂》“原书在宋代已有散失”,在北宋还是南宋具体年代不详;郑樵(1103—1162)为南宋初人,在其公元1161年完成的《通志・氏族略》中记有毛氏渊源,并未提及《元和姓纂》散失。因此,在南宋初年《元和姓纂》是可能有“毛氏世系”的。而作为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进士、又官居龙图阁待制的毛渐(早于郑樵近100年),是完全有条件看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由林宝撰写的完整的《元和姓纂》的。因此,毛渐著《毛氏世谱》和《清漾毛氏族谱》的主要依据应是《元和姓纂》,并由此可推断,《江山姓氏渊源考略》所列的毛氏世系表是可靠的,毛宝为毛遂第三十世后裔无疑。
《韶山毛氏族谱》曰:“六国时有毛先生遂者,值赵平原君好客重士而卒略先生想其交游淡泊,容貌质朴,无以动人者,及其数言定纵,使赵重于九鼎,然后服……毛先生自归赵后,不知复游楚而行子孙于楚否?何韶山一区有似乎脱颖者为之ト筑也。”可见韶山毛氏也早就认为自已应该是毛遂的后裔,只是没有依据罢了。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赴楚国求援,毛遂闻讯自荐,要求同往。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按剑而上,震慑楚王,陈述利害,使楚王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歃血为盟。平原君遂待毛遂为上客。
《原阳县志・史料考证》中《毛遂的籍贯》一文,用确凿的证据、详实的史料证明:毛遂故里在河南原阳路庄村,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历史学会、国家文物委员会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关权威专家的认可。
路庄村,位居原阳县城西12.5公里的师寨乡东南隅,是一个不满200人的小村庄,毛遂故里纪念地就在该村东北角。现有纪念建筑大殿三间,厢房八间,“自荐亭”一座,碑碣九通。正对纪念建筑南方是毛氏祖茔,俗称“毛遂岗”
综上所述:韶山毛氏以毛宝为先祖,毛宝为毛遂三十世后裔,毛遂故里在原阳县路庄村。据此,毛泽东祖居地应在河南省原阳县师寨乡路庄村。
最后,笔者就韶山毛氏的始祖与封地,发表一点看法。
根据《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其中提到的毛伯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遂以国为氏。
唐张九龄(678—740)《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
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人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北宋陈彭年《广韵》)云:“毛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后以为氏,本居钜鹿,避难荥阳也。”
从以上引文可知:周文王第八子叫姬郑,因系周武王同母弟(即母弟)故又称姬叔郑,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上又称其为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即韶山毛氏之始祖。
毛伯郑的封地,历来说法不一,另有在河南宜阳、陕西岐山、甘肃天水等几种。笔者认为:封地在河南荥阳东北的原阳一带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主要理由如下:
一、从地理位置上看:上面已经证明,《江山姓氏渊源考略》所列毛氏世系源于《元和姓纂》,而该世系明确记有:武王四年封毛伯郑于司州荥阳郡,周衰秦并天下,地入荥阳,子孙因以为姓。可见封地应在荥阳周围不远,而宜阳、岐山、天水等历史上从未辖于荥阳,且距荥阳较远,绝不可能并入荥阳。而原阳县位于荥阳县东北,两县之间距离为8.5公里。历史上两者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周时期这一带小国林立,秦灭六国,原阳、荥阳二地同属三川郡;西汉置河南郡、东汉改河南尹,二地同属之;三国魏正始五年(244)析河南尹为荥阳郡,原阳属之;自此至元朝初的千余年间,原阳的全部或一部分地区直属于荥阳郡、或由荥阳郡而改而析。
韶山毛氏源于毛宝,而毛宝为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也就是说韶山毛氏源于河南原阳。《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又称其“实属西河嫡派”。据笔者考证:此“西河”也正是现在的原阳。
《辞海》和《辞源》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并例举说,战国时,子夏居西河之地。
《辞海》“子夏”条曰:子夏“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现在的原阳正处在当时的济水北岸,黄河南岸,自荥阳二水分流后的三角地带。
另据张传玺著《中国古代史纲·战国》:魏惠王“在西河筑长城以加强防守”。考魏长城又名卷长城,因起于古卷地(今原阳县原武镇一带),故名。北起今原阳县师寨乡,东南经原武、葛埠口等出原阳县境西南折,至今河南省密县。
从以上考证可以认定:春秋战国时的古西河地区包括现在的原阳。
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原阳距荥阳不远,而且历史上一直隶属于荥阳,韶山毛氏尊毛伯郑为始祖,又源于“西河”,而原阳又属古西河地区,因此,毛伯郑封地极可能就在今原阳一带。
二、从毛氏发展上看:自周武王封国后,最早见于史书(《左传》)的毛姓人物是毛得和毛过,但此二人应为另支毛氏始祖毛伯明的后裔(因毛伯明不属本文范围,故暂不作讨论)。接下来即是毛遂(前文已有介绍)
毛亨,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毛诗学》的开创者,史称“大毛公”
毛苌,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因传授《毛诗学》而著名,史称“小毛公”。
毛宝,荥阳阳武(今原阳)人,晋将军,州刺史,西晋末年随司马皇族南迁。江南毛氏一世祖。
毛璩,荥阳阳武人,毛宝孙,将军,州刺史,被奉为江南三世祖,衢州一世祖。
此后,还有毛修之、毛惠远、毛喜等见诸史册的历史名人,均系荥阳阳武人。
原阳“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并有“毛半县、娄一角”之说。毛姓早期历史名人,都出自原阳或源于原阳,并由毛遂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原阳就是毛姓发祥地。因此毛伯郑的封地也应在原阳。
由毛伯郑到毛遂,由毛遂到毛苌、毛宝,不管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都恰恰与《江山姓氏渊源考略》中的毛氏世系相吻合。
综上所述,毛伯郑为韶山毛氏始祖。韶山毛氏实属西河的派,今原阳属古西河地区,即毛氏西河地望,中国历史上早期毛氏名人多出自原阳或源于原阳;毛伯郑的封地,因周衰国亡,入于荥阳,原阳与荥阳在历史上地域相连,而原阳大部分时间又隶属于荥阳。因此,毛伯郑的封地就在今河南原阳,毛宝为毛遂的三十世后裔当确信无疑。
(此文发表于《党的文献》1999年第一期)
 
附二:毛泽东祖根在河南原阳
 
[摘  要]韶山毛氏的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毛伯郑,其封地在荥阳附近,即今河南原阳。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其22世毛遂定居河北鸡泽,其后代后又返归原阳。西晋末,其52世毛宝因战乱迁至江南,子孙定居浙江衢州。北宋初年,毛让一支迁居江西吉水。元至正年间,毛让之后毛太华迁至云南澜沧卫,后告老返内地定居湖南韶山。  
  韶山毛氏的祖根究竟在何处?这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种论断,有一些彼此相差甚远,令人莫辨真伪。最近又有人提出:毛泽东这一支毛氏的祖先籍贯陕西歧山,始祖是周文王。笔者认为,既然是研究毛泽东这一支的祖先,就应该以《韶山毛氏族谱》为依据。而依据《韶山毛氏族谱》,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就会得出结论:毛泽东这支韶山毛氏的祖先籍贯应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始祖应为周文王的儿子姬郑。笔者现以主要传继人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播迁地为线索将这个论断分述于后。 
一、毛伯郑与其封国 
据《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 “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郡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 
  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合以上记载,韶山毛氏的始祖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据史载:姬昌是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儿子,周太王是后稷的传人,后稷又是帝喾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故毛伯郑是地道的黄帝子孙。 
  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并与西河有关。笔者认为就在今河南原阳。 
  原阳县为1951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而置。据《阳武县志》载:阳武春秋属卫郑,战国属魏,秦置县属三川郡,三国魏正始五年(244)析河南郡置荥阳郡,阳武属之,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皆属荥阳郡,唐五德四年(621)阳武县移治于汉原武县城(今原阳县县城)。旧阳武县城在今县城东南,治所早湮河中。据《原武县志》载:原武春秋属郑,战国属魏,秦置卷县,汉高祖五年(前202)析阳武置原武县,属河南郡。三国先属荥阳郡,后因毛曾封原武典农升为原武郡。晋初原武郡、县皆废,不久复置荥阳郡,卷属之,北齐废卷县入荥阳县,隋在古卷县置原陵县,唐初原陵县改为原武县,仍属荥阳郡。 
    荥阳为古郡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北古荥镇。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寻罢。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566)“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
郡的行政区划沿用至公元583年,为隋文帝所废,但直到唐朝前期还时有复改郡的现象,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荥阳郡才更名郑州。明清以后,黄河数次改道南徙,原武、阳武与荥阳因碍于黄河之隔,才逐渐脱离了辖属关系。 
    原阳与荥阳自三国魏正始五年设立荥阳郡至元朝末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隶属关系。原阳不是荥阳,但近临荥阳且具有地入荥阳的可能。关于西河地域,《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嫡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还是“郡望”都与原阳有关。 
    在古代,因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并且每页的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西河地区夏朝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至战国在北起安阳、南到原阳的黄河两岸。原阳应为古西河地区的最南端,但仍属西河地区范围。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
门望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笔者目前见到的史书中,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一个是荥阳,上文说过,即今河南原阳。一个是西河。《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辖县36个,其中“富昌” 、“美稷”、“广衍”等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中阳”、“蔺”、“离石”等在今山西黄河沿岸;“大成”,在今河北中部;“饶”在今河北省中部的饶阳县。关于“博陵”,《辞海》曰:“博陵,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146)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北魏改为郡,隋废。”当时的大成、饶、博陵就在河间的周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应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一个是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郑的一个支系。 
   一个是北地。据考,秦代、西汉,北周至隋,其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今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据考,北魏时毛遐,字鸿远,氐族,北地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四世不绝。毛遐以军功拜骠骑大将军义同三司,弟鸿宾功拜散骑常侍,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此时该族所得。 
    从毛氏谱牒记载看,他们都认为自己始祖毛伯郑的封地就在荥阳附近,或荥阳阳武。 
    关于毛姓封地,历史上还存在几种说法:今河南的宜阳、籍水毛泉,以及陕西歧山、甘肃天水等。笔者对此试作一些分析。 
    纵观史志、谱牒,毛氏姬姓来源共有两支,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因封地而得姓的,一支封为公爵,一支封为伯爵。陕西歧山是毛公封地,甘肃天水为该支毛氏郡望。故陕西歧山确有毛氏一支,并且封邑于前1089年,灭亡于前841年,遗物有“毛公鼎”。该支始祖封爵为公,封地歧县或扶风。但该地历史上从未设过西河郡,也不属于西河地区,更不可能并入河南的荥阳,故韶山毛氏一世祖毛伯郑的封国绝不可能在陕西,这是毛氏的另一支派。再说甘肃省的天水,根据史书记载和当时的情况分析,封在天水的可能性不大,但因犬戎相侵国人暴动,毛公后裔逃往甘肃天水形成郡望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说河南宜阳,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状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原阳,旧有“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又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单正史有传原阳籍的毛姓人物就达14位之多。 
    现在全县362姓,以姓命村的村庄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就占14个,如毛老庄、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毛楼等。全县60余万人口,毛姓达2万之众。今原阳县周围的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封丘、延津的毛姓也都说自己是从原阳迁去的。 
    由此,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原阳与荥阳地域相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隶属关系;韶山毛氏尊毛伯郑为始祖,又源于西河。荥阳周围的武陟、温县、巩义、偃师、新密均未归属过西河郡或西河地区,独原阳既在荥阳附近又属古西河地区,西河作为郡望也是因毛遂的后代毛苌所得。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并在其封地发展繁衍。 
二、毛遂与江北毛氏 
据《韶山毛氏族谱》,韶山毛氏早就认为自己应该是毛遂的后裔,只是没有依据。 
    《畿辅通志》唐撰毛藻墓志铭载:“公讳藻,字行斌,家本荥阳,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矣。”可见,毛遂家在荥阳,因自荐有功做了仕,才在鸡泽居住了下来。其后代毛藻就成了河北鸡泽人。 
    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曰:“毛遂,荥阳阳武人也。” 
    上面已对荥阳、原阳、阳武、原武的关系做了说明,即荥阳是历史上管辖原武、阳武的郡名,原阳是原武和阳武1950年合并后的县名。“荥阳”指的是当时之郡名,实际是当时的荥阳郡,阳武指的是当时的县名,即荥阳郡阳武县。 
    《原阳县志·史料考证》中,师绍广《毛遂的籍贯》一文,也用确凿的证据、详实的史料证明:毛遂故里在河南原阳路庄村。路庄村,位于原阳县城西12.5公里的师寨乡东南隅。毛遂故里纪念地就在该村东北角,现有纪念建筑大殿三间,厢房八间,“自荐亭”一座,碑碣九通。正对纪念建筑南方,是毛氏祖茔,俗称“毛遂岗”。 
    毛遂在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做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秦围赵都邯郸。毛遂因自荐随平原君游说楚王救赵,协助平原君完成联楚抗秦的使命,成名天下,“因仕历择里漳滨”,即今河北鸡泽县一带。其后代发展繁衍,形成今河北毛氏一派。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六月,毛遂后裔毛释之,又名毛泽,因佐高祖平秦楚有功,被封张地(今河北鸡泽东南),爵位侯,谥号节,史称张节侯。其子鹿、其孙舜袭爵,舜于孝景六年(前151)以罪免侯。元康四年(前62) 玄孙景为长安公士,后诏复其家。 
    毛遂的第17世毛苌,被授于河间献王博士,因传授古文诗学“毛诗学”被称为“小毛公”。 
    自战国毛遂因自荐救赵,离开祖居地,官居赵国,在河北鸡泽定居,经秦,到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其后代回居其发祥地河南原阳。到西晋末,毛伯郑第52世毛宝才随司马皇族一同南迁过江,被其后代尊为“江南毛氏一世祖”。 
    关于从毛宝到毛泽东的迁徙情况,郑艮安、刘玉琛已在《党的文献》1997年第3期和1998年第2期发文作了论证。笔者结合自己的看法,作一简要介绍。 
三、毛宝与江南毛氏 
    据《二十五史·晋书》载:“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即今河南省原阳县人。 
    毛宝为毛伯郑第52世孙,毛遂第30世孙。 
    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晋朝的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此时,荥阳阳武的毛宝也南逃过江,并被当时的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王敦选置为临湘县(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令。公元324 年温峤攻灭王敦后,毛宝以军功被任为平南参军。后屡立战功,封州陵县(今湖北监利县东)开国侯。尔后,庾亮北伐,毛宝为征虏将军,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授豫州刺史,和西阳太守樊峻同守邾城(今湖北黄冈),与后赵对峙。公元339年9月,石虎遣子石鉴率军攻城,城陷,毛宝战死。 
毛宝子毛穆之,戎马一生,多在荆襄、巴蜀,后于攻伐苻坚时病逝巴东。毛穆之之子毛璩,字叔连。初为谢安参军,复为谢安子谢琰司马。肥水之战后,以功迁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后进征西将军。安帝义熙元年(405),毛璩被杀于蜀地,归葬在他的食邑新安,即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汪村乡五湖村毛家田铺。其子孙遂家于此。是为毛氏居衢州之始。 
  故江南毛氏共尊毛宝为一世祖,毛穆之为二世祖,毛璩为三世祖,毛璩又为衢州毛氏一世祖。毛璩生子四,宏之、韶之、敏之、歆之。韶之后迁到浙江松阳,歆之后迁江苏建康,宏之、敏之在衢州烂柯山繁衍生息。 
    北宋初年,毛璩第12世孙毛让因其子毛休出任江西吉州知府,被接去就养官署,生息繁衍,形成江西毛氏。 
四、毛让与江西毛氏 
    毛让,字伯逊,为毛璩第12世孙,毛宝第14世孙。其祖父毛子产,生子六,即佛檀、方俭、方备、方参、方俨、胜光,毛让是毛方俭之继承子。毛让在兄弟、堂兄弟中排行为第十一,称十一郎。生二子:休、任。长子毛休与父同仕南唐,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史,后出任江西吉州太守,建隆三年(962)接父毛让及母就养吉州官署。其弟毛任也随同前往。后籍入龙城。
毛休,生子七:仕元、仕隽、仕廉、仕宏、仕宣、仕澄、仕广。毛任,生子二:仕华、仕简,兄弟九子,在江西吉水称“龙城九派”即司封、司理、刺史、省宣、国学、寺丞、司法、巡判、贡元派。六、七世后,数派无传。较兴旺的仕澄的寺丞派从龙城迁仙茶乡(八都镇)居住。 
    毛让在江西吉水被奉为一世祖,毛休、毛任被奉为二世祖,其后代在此地生息繁衍,至今已40余代,外迁者颇多。  
五、毛太华与韶山毛氏 
    元至正十一年(1352),中原爆发红巾军起义。家居江西吉水仙茶乡的毛让第23世毛太华,苦于战乱,迁至云南澜仓卫(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落脚,娶当地少数民族王氏为妻。并先后生有八子,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八等。明朝建立后,毛太华思念故土,以军功请求告老还乡。遂被朝庭恩准携妻儿迁回内地。不知出于何故,毛太华仅携妻子、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内迁。 
    毛太华最终没能到达故里江西,这大概有其历史原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分成几大派系,鄱阳湖东、北、西为朱元璋控制,其西南面则为陈友谅占有。两支军队为了争权夺利在鄱阳湖展开大战,陈友谅最终战败。战火加残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湖南大部土地荒芜。朱元璋为恢复开发湖南,也为奖励将士,遂令他们跑马占地,马蹄所达之土地全归马主人所有。毛太华夫妇及两个儿子被分配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并分得田产。 
    毛太华死后几年,毛清一和毛清四离开了湘乡绯紫桥,迁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闻名天下的韶山。 
    毛太华一支在韶山繁衍17代后,道光二十六年(1846),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降生,毛恩普生一子贻昌,毛贻昌字顺生,生五子,长次早殇,三子就是毛泽东。 
    综上分析: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子姬郑被武王姬发封于当时的毛地,今河南省原阳县境,是为毛国,爵位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氏。郑灭毛国后,其子孙置守其地,到22世毛遂,因自荐威楚,仕居赵国(今河北鸡泽)。西汉初,毛释之因辅佐刘邦除秦楚,兴汉室,封于张地,谥节侯,世袭三代。毛伯郑第40世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世称“小毛公”,其后代的一支回到原阳定居。到西晋末年,毛伯郑第52世孙毛宝因战乱随司马皇族迁居江南,成为江北毛氏与江南毛氏的传继人。自西周毛氏封国到西晋毛宝南迁,历时1300余年,传52世,主要在中原繁衍。到54世毛璩才正式在浙江衢州定居,传12代后,到66代毛让因仕迁江西吉水,又传约23代,到89代毛太华先云南后湖南韶山,再传20代到毛泽东,历时3000余年,共传108代。
(此文发表于《党的文献》2002年第六期)
 
 
毛泽东与河南原阳
——民间族谱揭开的千年惊天谜案
 
 
《清漾毛氏族谱》的面世,受到了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的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也现场考查。从此揭开了千年谜案——毛氏得姓鼻祖和封国之地,即毛泽东主席的祖根地就在今河南原阳。
一、毛氏封国,千年谜案。不知什么原因,自公元前516年,毛国国君毛伯得因参于周王朝的王位之争,毛国亡毛伯得随王子朝逃奔楚国后,毛国的历史就成了千古之谜,特别是正史很少提到,偶有提到,不是缺三拉五,就是前后矛盾或表述不清,这就使毛氏封国在哪里,得姓始祖是谁,现在还众说纷纭。如陕西说、河北鸡泽说,光河南就有宜阳说、武陟说、济源说、原阳说四种,还有一种无国封邑说,谁也说服不了谁,成了千年谜案。
二、民间族谱、震惊国天
《清漾毛氏族谱》是宋代的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毛氏族人、龙图阁待制毛渐(1036—1094)所修,《宋史》作《毛氏世谱》,毛渐所修之谱的依据是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所上之本。晋代荥阳阳武人毛宝和唐代广西贺州刺史毛衷,也修过毛氏族谱,但已失传,只留下毛宝、毛衷《原序》。该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纂,并作有毛氏《源流序》对贾谱进行了辨析,又对毛姓历代祖先作了介绍,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毛氏世系资料。而《清漾毛氏族谱》从毛渐初修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国学大师毛子水父亲毛世卿最后一修,相继续修十二次,时间迢递近千年,详细记载了从始祖毛伯经22世毛遂,40世毛苌至52世毛宝的江北世系,又再从毛宝随晋室南渡后的1世毛宝至35世毛立翁,又从立翁之子毛璋至57世毛永国的世系传承,总共109代。
她的面世受到了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的高度重视。2002年3月被首批公布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而且是全国首批48件档案文献中唯一一件由民间修纂的私家谱牒,成为国之瑰宝。
她的面世也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今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高度关注。2006年8月习总书记亲到“清漾村”实地考察,并指示江山要把清漾村保护好、开发好、建设好。
三、千年谜案,大白天下
毛国封地在哪里?《清漾毛氏族谱》载“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琳、凑、谦、城、卫、智、通、达、崇)。伯为周文王第十子(一说为第八子)。武王四年(前1043)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复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传世居江北。”
从以上可以清楚的看出,且印证了现在大多数认为毛伯郑或毛叔郑是毛氏得姓始祖的看法是正确的。始祖是毛伯郑,封地在哪呢?非常清楚:“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封国时间是武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043年。封地哪里?“司州荥阳郡”。司州荥阳郡是现在的哪里呢?据《辞海》云:“司州,州名,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西晋始定为正式名称,治所在洛阳……”其它都与荥阳郡无关。又据《原阳县志》载:“三国时,阳、原、卷皆属魏司州河南尹。正始五年(244),析河南尹置荥阳郡,三县皆属之。”也就是说三国时,今原阳县域是属魏国的司州荥阳郡的。晋至南北朝时今原阳县仍属司州荥阳郡管辖,再前或后就没有“司州荥阳郡”这个称谓了。该段文字,很可能形成于三国后到南北朝之间。正是我国“九品中正”(门阀士族)制之时。也是我国最重视家谱、世族之际。这时家谱是要经官方审查认可的。故“司州荥阳郡”是可信的。是荥阳本土吗?不是。因为“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是不是可能并入与荥阳为临的郑州呢?也不是。正始五年(244)析河南尹置荥阳郡,郑州属于河南尹,不属于荥阳郡。武陟县属怀庆府,也不属荥阳郡。只有原阳,即当时的阳(阳武)、原(原武)、卷(卷县)具备即属司州荥阳郡管辖,又能并入荥阳的条件。
该谱还载有:“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更进一步证明了毛氏荥阳郡望,是因为毛遂家本荥阳,因定楚有功,威震诸侯,他的家乡才被称为毛氏荥阳郡望。
还有“州陵(毛宝)而前皆荥阳阳武人也,归乡(毛璩)而后皆三衢信安人也。”而毛宝、毛璩不管《晋书》《原阳县志》还是《清漾毛氏族谱》的记载都是荥阳阳武人,而当时的荥阳阳武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故毛国被封“司州荥阳郡”的现在位置只能是今原阳县境。
综合毛泽东祖籍十余年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子姬郑被武王姬发封于当时的毛地,今河南省原阳县境,是为毛国,爵位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氏。晋灭毛国后,其子孙置守其地,到22世毛遂,因自荐威楚,仕居赵国(今河北鸡泽)。西汉初,毛释之因辅佐刘邦除秦楚,兴汉室,封于张地,谥节侯,世袭三代。毛伯郑第40世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世称“小毛公”,其后代的一支回到原阳定居。到西晋末年,毛伯郑第52世孙毛宝因战乱随司马皇族迁居江南,成为江北毛氏与江南毛氏的传继人。自西周毛氏封国到西晋毛宝南迁,历时1300余年,传52世,主要在中原繁衍。到54世毛璩才正式在浙江衢州定居,传12代后,到66代毛让因仕迁江西吉水,又传约23代,到89代毛太华先云南后湖南韶山,再传20代到毛泽东,历时3000余年,共传108代。
综上:河南原阳是毛泽东的祖根地,也是国内外华夏毛氏族人的祖根地。
(毛国杰)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考
 
《中原文物》2008年第三期发表了毛国杰先生的《原阳新发现<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一文。该石碣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6)所刻。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从而得出了原阳毛氏为土著姓氏的结论。
 一、发现情况与碣文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位于原阳县城关镇的东街居委会丁庄村东北隅。经走访群众与实地勘察得知,此处为阳武毛姓先茔,占地数百亩,内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后毛氏茔地迁至今靳堂乡毛老庄村东,原茔地废弃,成为耕地,但在原茔地内和周围仍可见到大量的完整或残缺的石碑和碑座。该石碣位于茔地的东南方,露出地面近0.8米,经发掘得知:该碣为圆首,下埋1.2米,总高2米,宽0.8米,厚0.2米,文字竖排16行,每行30字,共335字。碣文为: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
毛氏在阳武为钜族,据世仁公所修族谱云,先世不知何所迁徙故所,自二世祖文整公以下,公二子,长子别籍,次子讳守信生四子,讳麟者为之长,亦生四子,翥次焉,翥亦子四,而三讳杰则生子二,而长讳隆有子四人,长讳致恭,实生自省,文整公以上为一世祖,世代邈远,名讳未详,至于自省盖九世矣。子孙繁衍故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旧茔在东廓外三里许,冢墓累累,相望或昭穆紊舛,不能辨识。致恭公甚患之,故临终叮咛于子命改葬焉。自省泣承顾命,不遑寝食,乃于旧茔之傍卜地一区,广饶爽垲,以为茔域。止迁其祖矣,祖母之柩而乃尊乃堂徙葬焉,其先世之祖不迁葬者,重本也,求记于其窆葬不朽,予惟欧阳文忠公迁葬陇岗阡,盖自庐陵而迁于颖也。自省之迁惟易狭隘为宽广,使祖先之体魄获安,神魂有依而已,抑其向忌风水,于祖魂之慰然,有是为记。
国学生兰皋任自东撰
儒士西峰张益谦篆书
不肖孙自省立石
嘉靖二十六年丙午夏 吉旦
二、以该茔地为祖茔的毛氏,非明代迁民。
碣文记载:“阳武毛氏为钜族。据世仁公所修族谱云,先世不知何所迁徙故所。”可见定居时代之久远。“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说明当时人口之众多。“旧茔在东廓外三里许,冢墓累累,相望昭穆紊舛不能辨识,致恭公甚患之。”从自省的祖父到文整公仅9代,不可能“冢墓累累”,连葬位次序也分不清。以此推测阳武毛氏在此居住的时间相当长,《原阳县志》记载的原阳“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是有其一定依据的。
石碣为嘉靖二十六年(1546)立,至洪武二年(1369),中间相隔177 年,而自立碣人到一世祖已9世。据原阳县党寨王氏祖坟内明万历岁次丙戌(1586)王氏家族立祖碑记载,党寨王氏迁来的时间在洪武之初,洪武元年为1368年,到万历岁次丙戌(1586),间隔216年为7世,每世略高30年。那么,按每世30年计算,阳武毛氏9 世为270年,从嘉靖二十六年(1546)前推270年,就到了元世祖时期,也就是元朝早期。可见该碣为新迁茔域碣,其先茔在县城“东廓外三里许”,绝不是洪桐县迁来始祖。该茔地始祖的先辈至少还有7代埋在先茔(东廓外三里许),而7代前推已到元代早期。故该茔地的毛氏先民不可能是明代迁民。
但原阳1995年所修《毛氏宗谱》云:“我毛氏一族,自前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河南省阳武县定居落户,迄今已有620余年。”“我毛氏由山西洪桐迁来始祖坟茔。坐落在原阳县城东北三华里丁庄西北角。”又1995年续订辈系六十字为:“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原阳毛氏山西说,可能是受民谣“要问我祖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的影响。
清光绪年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武陟人毛昶熙,率领毛氏家族在旧阳武县(原阳县城)县衙西首修家庙,续族谱,立谱系为:“锡恩笃祜,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远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二十四字。家庙、家谱毁于文革中。
原阳县旧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又有“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现在全县362姓,以姓氏名村的村庄有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占14个,如老毛庄,毛老庄,毛庙,毛屋、毛滩、毛楼等。全县70多万人,毛姓达2万之众,原阳毛氏自毛伯郑封国到今天已3000余年,繁衍120余代。
(毛国杰)
 

毛遂故里原阳考

屈居平原君门下三年,因自荐而一举成名、名噪天下的毛遂,最早史料记载见于《史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对毛遂的出场是这样介绍的:“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在司马迁笔下,一个深明大义,大智大勇,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发兵救赵,力挽赵国于狂澜的毛遂,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但通读整篇传文,司马迁对毛遂的生平籍贯只字未提,这就使毛遂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名人故里之争,早已有之。毛遂故里,争之尤甚。毛遂故里,比较著名的有河南原阳说、山东滕州说、河北鸡泽说等。然而,毛遂只有一人,其出生地也只有一个。那么,毛遂究竟为何方人士、家居何处呢?至今,史学界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就让我们以史料记载、谱系传承、考古发现、文化遗存、专家认定等为依据,来揭开这个困扰人们两千多年的历史谜团,对毛遂故里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位。
先看史料记载。
一是《东周列国志》。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该书第九十九回《武安君含冤死杜邮,吕不韦巧计归异人》有关于毛遂的记载:“有下坐客一人,出言曰:‘如臣者,不识可以备数乎?’平原君问其姓名,对曰:‘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客君门下三年矣……’”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得知,毛遂自报家门时说自己是大梁人,其实是该书的作者冯梦龙这样认为的。尽管我们对冯梦龙认为毛遂是大梁人的依据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众多史料中关于毛遂籍贯难得的一处记载。
那么,大梁究竟是指现在的哪里呢?
大梁即今开封。原阳与开封毗邻,先秦始置县,战国时与开封连在一起。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认魏国。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故魏又称梁。今说毛遂故里在原阳县师寨镇的路庄村,其时,路庄属魏国卷城,古卷城在今原阳县境。而毛遂自荐事发于魏迁都大梁之后,故谓毛遂为大梁人,一是以魏国的国都大梁代指魏国,再者是说毛遂本身就是大梁人,所有这些,都与毛遂故里在原阳并不矛盾,且是进一步的证明。
二是《毛藻墓志铭》。毛藻(601-673),字行斌,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人。自幼聪颖,隋末归唐,在平定王世充,攻打窦建德的战役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封为朝散大夫。其墓葬出土有《毛藻墓志铭》,铭文载:“公讳藻,字行斌,家本荥阳。先自颛顼,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也……”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毛藻的老家是荥阳。他的祖先毛遂因自荐成名做官,由老家荥阳迁到漳水之滨的鸡泽定居下来,因此,鸡泽成为毛遂的第二故乡,他的后裔毛藻也就成了鸡泽人。也可以这样解释,毛藻的老家是荥阳人。他的祖先是颛顼、毛遂,毛藻因为做官,由老家荥阳迁到漳水之滨的鸡泽定居下来,因此,毛藻成为鸡泽人。这两种解释,无论哪种,都说明毛遂家本荥阳。
那么,荥阳与原阳又有什么关系呢?
荥阳与原阳相距很近,且唐代置有荥阳郡,辖阳武、原武二县,即今原阳县。因此,唐代人写的墓志铭中说毛遂是荥阳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是《清漾毛氏族谱》。编纂于清同治己巳年(1869)的《清漾毛氏族谱》,是一部民间修纂的私家谱牒,也是衢州毛氏现存最完整的族谱,具体反映了毛氏特别是江南毛氏主支在衢州繁衍、迁移和发展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家族繁衍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2002年3月,该族谱被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首批公布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该族谱记有:“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以为望族。”并记有“州陵(指江南毛姓始祖、州陵开国侯毛宝)而前皆荥阳阳武人也,归乡(指毛宝之孙、归乡公毛璩)而后,皆三衢信安人也”。此外,晋毛宝、唐毛衷、宋毛渐、民国蔡元培等,都曾参与过各自所处不同时期的《毛氏族谱》编纂。这些《毛氏族谱》与《清漾毛氏族谱》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因此,说毛遂是荥阳阳武人有族谱可证。
    四是《原阳县志》。原阳县志明确载有今师寨镇的路庄村是毛遂的故里。
除了上述史料记载外,还有一些相关佐证来证明原阳是毛遂故里。
    一、荥阳因毛遂而形成郡望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
    据查阅相关史料,全国的毛氏郡望早期共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而《清漾毛氏族谱》载:“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以为望族。”也就是说,自毛遂成名,荥阳才形成毛姓郡望。
    二、毛泽东祖根地的研究与毛遂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出生地是湖南韶山,韶山即毛泽东的故乡。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韶山毛姓一世祖乃毛太华,迁自江西吉水。而江西吉水毛姓一世祖乃毛让,迁自浙江衢州。又据衢州《江山姓氏渊源考略》记载,其毛姓一世祖乃荥阳阳武人之毛宝。由此可知,毛泽东乃原阳人毛宝的后裔。
无论是《韶山毛氏族谱》《清漾毛氏族谱》,还是毛宝为之作序的东晋《毛氏世谱》,都公认毛姓的得姓鼻祖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郑。因姬郑封国为毛,爵位为伯,故后人又称其为毛伯郑。
    但毛国的封地究竟在哪里呢?毛宝与战国时期的原阳名人毛遂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经原阳县文化局干部、文博副研究员毛国杰先生潜心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毛宝为毛遂的第三十世孙,毛遂为毛伯郑的第二十二世孙,毛姓因姬郑封毛国而得姓,且毛国的封地在原阳。因此,原阳不仅是名人毛遂的故里,还是毛姓姓氏的发源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根地。如今,关于毛泽东“湖南韶山是出生地,江西吉水是祖籍地,浙江江山是祖居地,河南原阳是祖根地”的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和国内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而居姬郑与毛宝之间的原阳人毛遂,乃光前裕后之显赫者,与毛泽东祖根地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原阳是其故里。
  三、原阳有关毛遂的文化遗存
    原阳县城西二十五里,有村路庄,谓之毛遂故里。故里遗址,是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遗存有三:一为庙。原有“灵宫三间,拜殿三楹”,今存大殿,面阔十二米,进深八米,雕梁画栋,飞檐挑角。大殿内壁,皆关乎毛遂神话壁画。正中供奉毛遂塑像一尊,威严端庄,谒者众多,香火旺盛,求神问卜,屡屡显灵。二为碑。遗址现存新旧碑刻二十余通,其中民国旧碑四通。据“毛遂庙碑文”载:“路庄是其(毛遂)故居。”且因毛遂“能御大灾……永为一方之保障。”三为墓。毛遂庙南百米稍偏东,有丘岗一处,占地二三亩,俗谓毛遂岗,又谓毛遂墓。有“毛遂之墓”碑,立于“颖脱亭”中。
    四、原阳有关毛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在今原阳县,仍传有毛遂自荐、拉塔、打醋、铡草等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另有野史记载,毛遂曾与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师从于鬼谷子。至于苏秦、张仪师从于鬼谷子,《史记》有载;孙膑、庞涓师从于鬼谷子,也见于《孙庞演义》;而毛遂师从于鬼谷子,就只有今淇县云梦山中的毛遂洞为之佐证了。
    五、当代专家、学者的认定
在原阳毛遂故里遗址,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政烺先生题写的“毛遂之乡”碑,有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曹肇基先生分别题写的“毛遂故里”碑等。其中,“毛遂之乡”碑,立于“自荐亭”中。这些当代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都对原阳是毛遂故里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国家邮政总局的认可
    以历史名人或名人故事为题材的邮票是要经国家邮政总局严格审定把关的,其邮票首发式也应在当地举办。2010年,毛遂自荐邮票首发式在原阳成功举办,这也是对原阳是毛遂故里的一个有力佐证。
综上所述,毛遂乃原阳人史籍有记,谱牒有载,民间有传,遗迹有存。至此,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毛遂故里在原阳不容置疑!
(赵光岭  此稿已制成二十分钟的电视专题片)
 
毛泽东祖根地河南原阳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一首广为传唱、耳熟能详的红歌。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由衷爱戴之情。近年来,随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研究的不断深入,毛泽东与河南原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阳人如是说:“原阳——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毛泽东与河南原阳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得先从江南毛姓始祖毛宝说起。
《晋书·毛宝传》载:“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晋书》作者房玄龄乃唐朝人。唐初,阳武乃一古县名,隶属荥阳郡,为今原阳县所辖。故毛宝为今原阳人。
西晋末年,晋王室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西晋官民大量渡江南逃。因事件发生在永嘉年间,史称“永嘉南渡”。时为小士族阶层的毛宝,也在这次大迁移中,从阳武渡江,定居江南。
公元317年,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毛宝初为临湘令,因在平叛苏竣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州陵县开国侯。后在邾城之战中溺江而亡。毛宝死后,其子孙在江南生息繁衍,播迁整个江南,成为江南毛姓望族。于是,毛姓后人皆尊毛宝为江南毛姓始祖。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出生地是湖南韶山,韶山即毛泽东的故乡。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韶山毛姓一世祖乃毛太华,迁自江西吉水。而江西吉水毛姓一世祖乃毛让,迁自浙江衢州。又据衢州《江山姓氏渊源考略》记载,其毛姓一世祖乃荥阳阳武人之毛宝。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乃原阳人毛宝的后裔,原阳是毛泽东的祖籍地。
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河南大学的刘玉琛教授,他的《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一文,1998年发表在《党的文献》杂志,随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接下来,原阳县文化局干部、文博副研究员毛国杰先生,又把毛泽东祖籍地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无论是《韶山毛氏族谱》《清漾毛氏族谱》,还是毛宝为之作序的东晋《毛氏世谱》,都公认毛姓的得姓鼻祖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叔郑。特别是被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首批公布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清漾毛氏族谱》上这样写道:“毛伯,讳郑,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更具权威性。因姬叔郑封国为毛,爵位为伯,故后人又称其为毛伯郑。
但毛国的封地究竟在哪里呢?毛宝与战国时期的原阳名人毛遂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有了这一想法,毛国杰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史海,阅典籍,查史志,寻碑碣,最终得出结论:毛宝为毛遂的第三十世孙,毛遂为毛伯郑的第二十二世孙,毛姓因姬叔郑封毛国而得姓,且毛国的封地在原阳,原阳是毛姓姓氏的发源地。
毛国杰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及毛泽东专家组的认可,并先后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和《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两篇论文,在国家权威刊物《党的文献》上予以发表。应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之约,毛国杰先生还专门撰写了国内最具权威的《寻根问祖•毛》氏分册。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给毛国杰先生的回信中这样说:“毛泽东祖籍确是原阳,河南原阳是当之无愧的毛氏祖庭。”并题写了“河南原阳毛国故地”几个大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龙健宇先生在给毛国杰的来信中这样说:“我认为您在确定河南原阳系毛泽东祖根这一环节上当推首功。”提出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郑艮安先生在自己的专著《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中这样写道:“毛先生的考证与笔者‘毛国之地由汉以前的西河郡归属三国魏以后的荥阳郡’推断相一致。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河南原阳——韶山毛氏古籍。”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毛炳汉先生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一书中这样写道:“从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荥阳阳武为毛国封地理由和证据较为充分,是唯一毛氏有明确记载的封地。”
正是基于此,如今,关于毛泽东“湖南韶山是出生地,江西吉水是祖籍地,浙江江山是祖居地。河南原阳是祖根地”的说法,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和国内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
国泰逢盛世,古城沐春风。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祖根地在河南原阳的认定,原阳掀起了毛姓姓氏文化热。如今的原阳,毛伯郑大型巨塑落成,毛遂墓得以重修,毛遂自荐邮票首发式在当地成功举办……这些纪念性建筑或活动,为原阳搭起了对外开放的广阔平台,也吸引了海内外毛氏宗亲纷纷前来寻根拜祖。近几年,韶山东方红联谊会、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浙江江山毛氏文化研究会,多次组团到原阳祭拜先祖。应江山市委、市政府,韶山东方红联谊会以及全国各地毛氏文化研究机构的邀请,作为祖根地代表,原阳县多次组团赴浙江江山参加毛氏文化旅游节,赴湖南韶山参加宗亲联谊会等。原阳,正以其毛遂故里、宰相之乡、毛国故地、毛祖根地的博大胸怀,喜迎四面来客、八方宾朋。
 
(赵光岭  此稿已制成十一分钟的电视专题片)
 
 
正史五载的毛修之
 
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原阳籍老乡,深受众多史学家所热捧,他就是正史五载的毛修之。
毛修之(374-445),字敬文(一作敬之),荥阳阳武人,也就是今河南原阳人。在中国历代官修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就有《晋书》《南史》《北史》《宋书》《魏书》五部正史都为他立传,可谓中华一绝。这不单与其生平功过有关,也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
一、先看《晋书》
《晋书》由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的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晋书》详细记载了毛修之的家族成员及其功绩。其曾祖父毛宝,祖父毛穆之,伯父毛珍、毛璩、毛球、毛璠,父亲毛瑾,叔父毛瑗,都是东晋王朝的将帅,被《晋书》誉为“将帅之家”。对于毛修之,《晋书》只提及他在东晋时期的主要功绩,即他在桓玄篡位时,配合伯父毛璩征讨,里应外合,斩杀桓玄的功绩,深受安帝赞赏,官至右卫将军。
二、《宋书》对毛修之的一生作了详细记载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朝沈约撰。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宋书》中写道,修之少有大志,颇读史籍,解音律,能骑射,荆州刺史殷中堪以为宁远参军。桓玄克荆州,得修之以为幕佐。历后军太尉,相国参军,深受桓玄礼遇。桓玄篡位,以修之为屯骑校尉。后桓玄败,修之诱其入蜀,被毛祐之和冯迁所杀。毛瑾遇害后,后为宋高祖武皇帝的刘裕表请修之为龙骧将军,遣令率兵奔赴,至宕渠,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为参军扬承祖所杀,修之遂退兵白帝城。当时,新任益州刺史鲍陋不肯进兵西讨,毛修之便上表朝廷,情甚哀切。刘裕哀其情事,命冠军将军刘敬宣率文处茂、时延祖诸军伐蜀。谯纵由此才将毛修之伯父毛璩、父亲毛瑾以及其他亲人的尸骨送还。
卢循兵逼京师,毛修之孝服未除,就被起用为辅国将军、宣城内史,镇守姑孰。当时,刘裕遣朱龄石伐蜀,修之坚决要求同往。刘裕考虑到修之报仇心切,入蜀后必将大肆杀戮,而当地土人因与毛家有嫌隙,定会以死自保,所以没让修之前去。回到京城以后,修之官黄门侍郎,复为右军将军。
417年,刘裕兴师大举北伐。克复长安后,留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以修之为义真司马。次年,留守将士发生内乱,夏王赫连勃勃乘机攻占长安,修之与刘义真失散,为勃勃所俘。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为北魏世祖拓跋焘所败。修之又被北魏所获,落入魏人之手,后经一道士设法保护,才得以保全性命,被带到北魏的都城平城。
在北魏,毛修之跟随拓跋焘征平凉有功,又因擅长烹调,深受皇帝亲宠,后官居魏国尚书、光禄大夫、太官令,被赐爵南郡公。
三、《魏书》详细记载了毛修之在北魏的后半生
《魏书》是北齐魏收撰写的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太武帝拓跋焘命令毛修之统兵讨伐蠕蠕大檀。毛修之身先士卒,立有战功,拜授将军和领衔步兵校尉。接着,他征讨平凉有功,晋升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后来,他又讨伐和龙,连破三堡,战功卓著,官升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置仅次于大司徒崔浩。拓跋焘赐给他很多奴婢、牛羊,毛修之重新娶妻,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446年,毛修之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谥曰恭公。
四、此外,《南史》与《北史》对毛修之都有专门立传
《南史》记述了南朝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的史事。《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南史》对毛修之的记载与《宋书》大致相同,《北史》对毛修之的记载与《魏书》大致相同。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毛修之生于东晋的“将帅之家”,曾在东晋为官,刘裕以宋代晋,开创南朝,毛修之又在南朝的宋朝为官,后在一场战争中受到重伤,被夏国所俘,又辗转被俘至北魏,为北魏皇帝拓跋焘所宠爱,为官北魏,卒于北魏。纵观毛修之的一生,他先后在东晋和南朝的宋朝、北朝的北魏为官,一生征战,战功显赫,官居显位。因此,《晋书》《宋书》《魏书》《南史》《北史》五部正史都为他立传,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
(赵光岭)
 
历事五帝宰相毛喜
 
定策功高帝王宠,
参军起家拜侍中。
事并见从君服信,
数有谏诤臣勤忠。
为官清廉与民便,
出任郡守政弘清。
宣帝委政十余载,
江东全盛舞升平。
 
毛喜(516—587),字伯武,荥阳阳武人。
毛喜少好学,善草隶。祖父、父亲都在梁朝为官。毛喜起家于梁朝西昌侯的参军。陈朝建立后,毛喜历事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五代帝王,因策立宣帝功高,被封为东昌县侯。
陈霸先任梁朝征北大将军时,驻守京口。他很看重毛喜的才干,曾让毛喜和自己的侄子陈顼一起到当时梁朝的国都江陵去拜谒梁元帝。临走陈霸先嘱咐陈顼说:“你到江陵后,不管有什么事,一定要先听听毛喜的意见再做决定。”梁元帝接见二人后,也很欣赏毛喜的才干,除授陈顼为直阁将军外,还拜毛喜为尚书功论侍郎。
公元554年,梁朝国都江陵被西魏攻陷,陈顼和毛喜同被作为俘虏带到了西魏的国都长安。这一去就是六七年,其间,毛喜与后来成为宣帝的陈顼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公元557年,武帝陈霸先建立陈朝。武帝死,其侄陈蒨继位,陈顼任骠骑将军,仍以毛喜为府咨议参军、领中记室。府朝文辞翰墨皆出毛喜之手。
公元566年,陈文帝病危,因担心太子陈伯宗性格懦弱,年纪幼小,下诏让陈顼与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共同辅政。
文帝死,陈伯宗继位,是为废帝。公元567年,三位顾命大臣开始了权力争斗。刘师知和到仲举常住宫内,参与一切大事的决策,陈顼领三百人进驻尚书省与之抗衡。刘师知见陈顼的地位、声望、权势日益炽盛,心怀忌恨,便与到仲举等人谋划,假传太后旨意,想把陈顼逐出尚书省。当时众朝臣听到这个消息,既怀疑又害怕,还没人敢说,就连陈顼接旨后也打算出宫回府。毛喜觉得其中有诈,就为陈顼出谋划策,识破了刘师知、到仲举等人的计谋,逼迫刘师知自杀,将到仲举降为没有实权的金紫光禄大夫。依毛喜之计,陈顼掌握了朝中的所有军政大权。
到仲举被废黜后,内心不平,又串通时任右卫将军的韩子高意欲谋反。陈顼知道后,准备动用武力解除韩子高的兵权,毛喜又向陈顼进安抚之计说:“你应该再挑选一些人马,归子高统领,并且再赐给他打造兵器盔甲的物资。”陈顼不解,吃惊地问道:“子高谋反,现在正准备逮捕他,为何还要这样呢?”毛喜说:“文帝刚刚去世,边境还不安定,韩子高是文帝信托的将军,这个人看上去非常归顺,实际上是一个奸诈之人,他深恐谋反事发被斩,必令以死相拼,此时如果动用武力,必将造成朝野动乱。当今之计,应当使其解除戒备之心,待时机成熟时,除掉子高只需一力士就可以了。”依毛喜之计,陈顼借在尚书省召集文武百官议立太子之机,通知韩子高参加会议,韩子高一踏进尚书省即被捉住送交廷尉,当晚与到仲举一起被赐死。
公元569年,陈顼又依毛喜之计,以先帝遗诏为名废掉废帝,自己登基,是为宣帝,立陈叔宝为太子,拜毛喜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因定策之功,宣帝封毛喜为东昌县侯。
公元571年,毛喜卸职回家服母丧,宣帝下诏追赠毛喜的母亲庚氏为东昌国太夫人,赐布五百匹,钱三十万,官方负责办理丧事。又派官员专门为其选择墓地,宣帝亲自对墓地的设计进行修改圈定,由此可见宣帝对毛喜的信任程度。不久,宣帝又起用毛喜,接着又改授毛喜为宣远将军,义兴太守、御史中丞。服完母丧,又加授毛喜为散骑常侍,五兵尚书,参掌选事。
到北伐胜利,收复淮南地方后,毛喜又献安边之策,被宣帝采纳。宣帝又问毛喜:“我想把淮北也收回来,你看如何?”毛喜回答:“我非圣人,怎能预测未来呢?但我认为,淮南才被收复,边境还不稳固,周氏开始吞并齐国,咱们很难与之抗衡,怎能以咱们现在的疲惫之师再加深入。况且弃了舟船的有利,去践踏车骑之地,这是去了长处,就了短处,不是吴人所便利的。因此,我认为,现在不如安民保境,休整兵马,践行盟约,然后再广募英才,顺时而动,这才是长久之计。”这次宣帝没有采纳毛喜的建议,硬是让吴明彻出兵伐周,结果大败而归。宣帝对此事很后悔,曾对袁宪说:“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于是对毛喜更加亲近,并诚恳地对毛喜说:“卿之所言,验于今矣。”
581年,宣帝拜毛喜为侍中。582年,授毛喜为散骑常侍、丹阳尹,迁吏部尚书,常侍如故。是年宣帝卧病,陈叔宝与始兴王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并入侍候,陈叔陵为宣帝次子,是个心术不正,怙恶不悛的藩王。宣帝刚刚咽气,陈叔宝伏地哀哭,陈叔陵抽刀砍伤陈叔宝的脖子,就连救护陈叔宝的人也被连砍数刀,陈叔坚等人夺下陈叔陵的刀,却被他乘隙逃脱,驰还东府,放出囚徒充为战士。这时,官军都调往江防,京师空虚。陈叔宝急宣毛喜,让毛喜指挥南北诸军,遂平贼乱,又加侍中,增封并前九百户。
由于帝王宠信,毛喜对宣帝的忠谏,达到了言无回避的程度。然而皇太子陈叔宝喜好饮酒为乐,经常和自己宠幸的人长夜共宴,毛喜就在宣帝面前说太子的不对,太子受到宣帝训诫后,就对毛喜有了看法,并开始疏远毛喜。及至太子登基后,就把毛喜贬出京城,让他当了永嘉内史。
毛喜到了永嘉,不受俸秩,政事清静,与民方便。适遇丰州刺史张大宝举兵反叛,永嘉与丰州接壤,素无防备。毛喜遂修治城防,整饰兵器,严阵以待。又遣部下松阳令周磻领兵千人援助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587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将军。因毛喜在郡里有惠政,回朝路上,数百里内,百姓均沿途追送。这年,毛喜病卒于途中,享年72岁。
《陈书·毛喜传》载:“初,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纳忠,多所匡益,数有谏诤,事并见从,由是十余年间,江东狭小,遂称全盛。”高宗即宣帝陈顼。意思是说,宣帝刚继位时,就把国家政务委托给毛喜,毛喜也勤心纳忠,多次直陈谏言,均被宣帝采纳。由于这样,宣帝在位十余年间,
狭小的江东达到鼎盛时期。
(赵光岭)
南朝毛氏一门三画家
 
有一个成语典故大家耳熟能详,叫“超迈绝伦”,意思是说超越同辈,无人能比。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南朝时期的一位原阳籍的大画家。其出处在南朝齐人谢赫《古画品录•毛惠远》中,称毛惠远“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遵韵雅,超迈绝伦”。是赞美毛惠远的画作出神入化,精妙典雅,无人可比。
谢赫本人也是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可惜今已无画作可考。谢赫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其《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的绘画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到的毛惠远,是南朝齐国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生卒不详,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官至少府卿。其曾为朝廷购颜料,有人诬其纳贿,被诛。嗣后查其家甚贫穷,武帝痛悔之。
毛惠远作画师法顾恺之,善画马及人物、故实。时刘瑱善画妇人,毛惠远画马,并称当代第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见其《酒客图》卷,称之为“笔迹之外,颇有风格”。《贞观公私画史》记载毛惠远有《酒客图》《刀戟图》《中朝名士图》《刀戟戏图》《七贤藤纸图》《赭白马图》《骑马变势图》《叶公好龙图》等八件作品,今均不存。今存有隋朝摹本《官本刀戟戏图》《山阳七贤图》《酒客图》和《骑马图》。
在中国绘画史上,毛惠远可谓一代名家。他师承顾恺之,画路宽,画作丰,并言传身教,把其弟毛惠秀和儿子毛稜也培养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画家。
毛惠秀,南朝齐画家,惠远弟。画道释、人物、故实,师于其兄,而犹劲不及。有《并除图》《剡中溪谷村墟图》《胡僧图》《释迦十弟子图》《祖二疎图》传于世。永明(483——493)年中官秘阁待诏。武帝萧赜将北征,命惠秀画汉武北伐图,又命中书郎王融监掌其事,图成,极珍视,置琅琊城射堂壁上,时往观览。南朝陈姚最评为其于绘事,颇为详悉,太自矜持,反成羸钝,遒劲不及惠远,委曲有过于稜。
毛惠远的儿子毛稜,人物师父法,陈姚最评为便捷有余,真巧不足,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叔父,则床上安床。(张帆)
 
以仕荣为戒与自荐担当
 
咱们今天会议的名称叫《中华毛氏家规家训全辑》研讨会,从历代家规家训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倡导尊老敬长,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伦理道德;第二,教育子弟,力农务本,克勤克俭,宽厚忍让,严于律己,读书上进,光宗耀祖;第三,讲究文明习俗,注重社会风尚,劝诫子弟不要沾染恶习;第四,严禁子弟沾染社会上的恶习,主要是禁止子弟嫖妓、赌博、酗酒、斗殴等。不管毛氏还是其他姓氏,其内容都大致相同,我这里不想过多叙述。我今天想讲一下,在毛氏族谱内家规家戒中的一个特殊内容,“以仕荣为戒”。我发言的题目是“以仕荣为戒”中华毛氏的繁衍与辉煌。
据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序》记载:“遗余之绪,以仕荣为戒,羽飞鱗潜,徘徊丘壑。故历代之久无复顾望中原以取荣禄。宗中老人,常传先世所为文章,道其行事,皆淳和质野,乐肆于山水之间,语及仕宦,则掩耳而却走矣。”又据《荥阳毛君墓志之铭》载:“君讳文通,字知运,荥阳阳武人。有周肇祚,则茅土是封;汗室载兴,乃唯卿相。陈其宗冑,宁得言哉!尔其先祖即周文王之子。论其祖也,££世五公;语其父也,则袭卿相。属周季£尽,£祚迁隋,不仕归乡,冠缨因谢。君乃幼而聪叡,少长有闻,孝越先贤,德前哲。总穷三教,厌俗纲于六塵,攝达诸乘,秒至真之长乐,不烯荣位。有願函杖,遂栖心味道,养志丘圜,辞疾于朝,称贤州里。”
毛氏家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训诫且得以执行?纵观整个中华毛氏的发展史或许可以让我们略知一二。毛氏家族自“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建立毛国得姓,到毛公鼎记载:毛成为西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领导者,再到毛伯得参与王位之争灭国,这应该是中华毛氏建国得姓的时期。
毛国灭后二百余年,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毛氏家族的信息,而到了约公元前285年,毛遂在今河南原阳出生,自幼聪慧,胆略过人,先拜鬼谷子为师,后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因秦围赵国,毛遂自荐,伴随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搬取救兵,毛遂以自己的大智大勇使楚王折服,歃血为盟,发兵救赵,平原君佩服至极,拜为上宾,毛遂的家乡也因毛遂而名扬天下,被后世称为毛氏荥阳郡望,原阳毛氏成为望族。随后毛遂的子孙又涌现出了“风雅诗宗”的毛享、毛苌大小二毛公;高风亮节魏国尚书仆射毛玠;“将帅之家”的毛宝家族等名垂青史的历史名人。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将帅之家”的毛氏家族,因为“以仕荣为戒”就是因其而引发的: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
“永嘉南渡”后,毛宝曾被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王敦选置为临湘令。324年,温峤攻灭王敦,代为江州刺史、平南将军,毛宝以军功被任命为温峤的平南参军。这时,临淮内史苏峻反叛,攻入建康(南京),毛宝说服征西将军陶侃和温峤合击苏峻,屡立战功,封州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庾亮北伐,毛宝为征虏将军监杨州地段长江以西的诸处军事,授豫州刺史。后来与西阳太守樊峻守邾城和后赵对峙。339年9月,后赵石季龙派儿子石鉴率数倍于毛宝的军队攻打邾城,城破,毛宝溺江而死。
毛穆之,字宪祖,是毛宝的长子。
穆之果断坚毅,有其父风范。初为安西将军庾翼的参军,袭父爵州陵侯。庾翼死后,桓温代替庾翼为安西将军,毛穆之又成为桓温的参军,随桓温平蜀平洛入关,以功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357年,穆帝徙封毛穆之为建安(今闽、浙、赣交界处)侯,食邑新安(浙江淳安西与建安相接)。后于攻伐前秦苻坚时,病死巴东,追赠中将军,赐谥号“烈”。
毛安之,字仲祖,毛宝次子。
安之勇武干练而有才能,累迁抚军将军、魏郡太守。简文帝辅政时,委任他为亲信,及登帝位时,毛安之领兵随驾,食宿在皇宫之中。不久,拜为游击将军。当时,庾希入京口,朝廷震动,命安之督城门诸军事,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孝武帝即位时,妖贼卢悚突然进入殿廷。安之闻难,率众直入云龙门,以手奋力博击,后左卫将军殷康、领军将军桓秘等赶到,众人合力,剿灭卢悚。毛安之迁右卫将军。后领将作大将卿之职,负责宫廷建筑,卒于官,追赠光禄勋。后因讨卢悚勋被追赐平都子。
毛璩,字叔连,系毛宝之孙,毛穆之次子。
毛璩不到二十岁就任右将军桓豁的参军。后任谢安的卫将军参军,转任谢安之子谢琰的征虏司马。淝水之战,毛璩配合朱序出奇制胜,追击前秦溃军至中阳(山西),因功晋升为宁朔将军、淮阳太守,后又代郭铨为建威将军、益州刺史。
404年,桓玄篡位,派人送来加升毛璩为散骑常侍、左将军的委任信,毛璩执留桓玄使者不接受任命,并传檄文于远近,列桓玄叛逆罪状,联合巴东太守刘约之,建平太守罗述等,攻破桓希驻扎的梁州,又联合刘裕的军队在江陵杀了桓玄。晋安帝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益州刺史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可进征西将军,加散骑常侍,督都益(四川成都)、梁(陕西汉中)、秦(甘肃天水)、凉(甘肃武威)、宁(云南曲靖)五州军事,行宜都、宁蜀太守。”
405年,桓振攻陷江陵,毛璩率军东出伐振,因蜀人不乐东征,毛璩的参军谯纵在五城水口反叛,返回攻打涪城毛瑾(毛璩之弟),毛瑾猝不及防,城破被杀更有甚者,四川兵变,毛璩及其弟毛瑾、毛瑗、侄儿毛佑之等,凡将兵诸蜀族人全部遇难,不到八十年时间,毛宝家族遭受灭族之灾,五世死难,毛氏宗亲也备受牵连。
如前所述,毛氏家族自“归乡遇害,诸贤死难,平都子见杀于恒玄,归乡遇害于蜀,举家歼没”后,也认识到这样子孙代代死于王事,为国捐躯,这对宗族繁衍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制止类似事件继续发生。因此,毛氏家族才有了“遗余之绪,以仕荣为戒”的训诫,也就是说:毛氏族人为了接受先祖“举家歼没”的教训,代代相传告诉子孙,勿取荣禄,潜心文章,“徘徊丘壑”“乐肆山水”,不要再出去做官了。
故尔,毛氏家族开始,以农为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增加家族人口,唐宋时期,人口大增,宋代,全国毛氏人口有十六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0.21%,居八十二位。
“遗余之绪,以仕荣为戒”,是毛宝后人为了保存家族的血脉延续、期盼将来宗族繁荣发达,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的特殊家训。但“从善向上,荣族耀祖”的先祖家训精髓,早已化为毛宝后人的血脉基因,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在卧薪尝胆的同时,毛氏家族更注重崇尚儒学,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自荐精神,人才辈出。如工部尚书毛让,龙图阁待制毛渐,兵部尚书毛伯温,刑部尚书毛文典,状元毛自知,“六子七进士”,“九子九命官”,等等,一个个才华横溢,熠熠生辉。特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集天地之精华、中华毛氏几千年之才智于一身,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毛氏迎来了空前辉煌。
综上可以看出,毛氏族谱中“以仕荣为戒”的训诫成为了中华毛氏,从灭族之危到兴旺辉煌的转折。我为中华毛氏先哲的才智而骄傲。更为自己是中华毛氏大家族的一员而自豪。
(毛国杰)
上一篇:毛氏文化篇——第三章
下一篇:毛氏文化篇——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