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位置: 主页 > 鸿篇巨作 >

毛泽东鼻祖封国位置在河南原阳

时间:2016-12-19 10: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毛泽东鼻祖封国位置在河南原阳
毛国杰
     
    自1997年浙江郑艮安先生的《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1998年河南大学刘玉琛先生的《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河南原阳》,1999笔者的《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2002年笔者的《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四篇论文,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及毛泽东专家组的专家认可,推荐给《党的文献》予以发表向世人公布后,中国谱牒资料研究中心约笔者亲自撰写了,由中国谱牒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为主编,目前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寻根认祖·毛》系列丛书分册。并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如:中国谱牒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来信说:“毛泽东祖籍确是原阳,河南原阳是当之无愧的毛氏祖庭!”并题“河南原阳毛国故地”八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龙剑宇也来信说:“我认为您在确定河南原阳系毛泽东祖根这一环节上当推首功”;提出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郑艮安先生也在自己的专著《毛泽东祖籍溯源一一从韶山到衢州》一书中在引用了笔者的毛国位置考证后写道:“毛先生的考证与笔者毛国之地由汉以前的西河郡归属三国魏以后的荣阳郡推断相一致。所以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河南原阳一一韶山毛氏古籍。”就连目前全国毛氏认可的中华毛氏联谊会会长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中也这样写道:“从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荥阳阳武为毛国封地理由和证据较为充分。是唯一毛氏有明确记载的封地。”
    但2009年5月21日笔者应邀参加“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闻发布会”期间,又有专家提出河南原阳为毛泽东祖根地,没有异义,但毛氏鼻祖毛伯郑的封国位置,还有待探讨,因会议时间安排较紧,没有能和诸位专家坐下来,细细请教,今又接河南省毛氏文化研究筹委会通知,让我在这个会上把毛氏封地在原阳的有关论点、论据、理由给予说明,我知道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专家、学者、领导、宗亲,掌握的资料、了解的情况比我多得多,我可能是班门弄斧,但大家都说尊敬不如从命,我也只能甩砖引玉作如下汇报,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宗亲。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我在这里引用一段中华毛氏联谊会会长毛炳汉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目前全国毛氏研究的最新情况作为导语,以就教各位方家。《中华毛氏通书.前言》中这样写道:“河南原阳(古荥阳阳武)是毛氏的祖根地,可能有些人还有异见,亦可讨论。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江南毛氏追根有据可依的只能追到毛宝,而毛宝在史书和族谱中明确记载是古荥阳阳武人(即今原阳人)并且毛渐在《清漾毛氏族谱.源流序》中明确写有 ‘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荥阳。’又‘始祖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伯为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四年封毛伯于司州荥阳郡。’而其他地方则是没有确切记载。再是毛国杰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发表有《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新说》,在2002年第6期发表有《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详见本书第三篇第四章中的重要论文)也提出了一些目前较为可信的证据。”
    下面我就上面提到的有关论据和看法做如下汇报:
    一、史书记载
     《史记》、《左传》、《通志》、《元和姓纂》等宋前史书,有的可能早已散失,今天看到只是记述毛叔郑本人事迹,或毛氏为周初封国得姓,对封国位置无有一部记述,仅有1、陈彭年的《广韵》记有“本居钜鹿,避难荥阳”提了具体位置,但并未说明什么时间、什么人本居钜鹿,避难荥阳,如果是说毛遂及其后人本居钜鹿,后来在毛宝前又避难回迁荥阳这也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毛遂因仕,迁居钜鹿,后隔三十代,毛宝又成了荥阳阳武人,是那一代,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毛宝才又成了荥阳阳武人还没搞清,也可能这是最好诠释。2、清代张澍撰的<姓氏寻源》在解释《广韵》时,“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查各种辞书无籍水毛泉具体位置。但原阳有:“济隧”(古地下水名),毛滩(村名)济隧就发源于毛滩,济隧、籍水,毛滩、毛泉皆谐音且义相通。不知是否该地,还有待考证。
    其它以后的著作,如:《姓氏寻源》,《姓氏辞典》等等近现代的姓氏著作,大多是引用前朝书文,意思大致相同。只能作为参考。大家可能认为我说话好像有点武断,我认为:史书应该是当代人记述的更为准确,其次才是临代,再其次是后代考证;如果有当代人的记述,临代或后代只能作为参考,其可信力不能与当代人的记述相抗衡,除非当代人的记述有明显错误,如不符合客观现实,该时间不具备客观的发生条件等。同理,一个家族的事,本家族记述应该比其他人记的清楚,且更可信,一是自己家族的事,二是自己族人承认,三是对自己祖先和事一般不会胡编乱造,但会坏事避而不记,好事添枝加叶,这是人之常理。既然古代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近现代的一些观点又找不到其提出的依据,咱不妨看看毛氏家族即毛氏族谱对自己始祖的封地是怎样记述的。
    二、族谱记载
    晋咸和元年(326)州陵开国侯毛宝(原序):
   “毛氏本姬姓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君客,定梦有功,威震诸侯,置守之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将其封国位置定在荥阳附近。
    大唐开元乙亥年(735)秘监贺州毛衷(原序):
   “州陵(毛宝)而前,皆荥阳阳武人也。归乡(毛璩)而后,皆三衢信安人也”,将毛宝以前的人物皆定在荥阳阳武,封国位置自然也在荥阳阳武。
    北宋元丰六年(1083)龙图阁待制毛渐《清漾毛氏族谱·源流序》
   “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将封地定在荥阳附近。
    清同治已已年(1869)《清漾毛氏族谱》中的《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更明确的写道:“一世毛伯,讳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琳、漆、谦、城、卫、智、通、达、崇)。伯为周文王第十子(一说为第八子).武王四年(前1043)封毛伯于司州荥阳郡,复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传世居江北”。更是明确的说明了毛伯郑始封于武王四年,封地在司州荥阳郡内。
    在前面多次提及《清漾毛氏族谱》,在这里有必要作以简单介绍:,毛氏有文字记载的谱牒应该是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该书记载战国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而毛叔郑为伯爵,是周文王之子,特别在宣王时达到鼎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可惜《世本》在宋代遗失,难以证实。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毛氏最早又较完备的族谱,是宋代的江山清漾毛氏族人龙图阁待制毛渐(1036-1094)所修《清漾毛氏族谱》,《宋史》作《毛氏世谱》,毛渐所修之谱的依据是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府所存旧谱,可能包括晋代毛宝、唐代毛衷所修的族谱,但已失传。该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撰,作有毛氏《源流序》并对贾贽所存族谱进行了辨析,又对毛姓祖先作了介绍,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毛氏世系资料。而《清漾毛氏族谱》从毛渐初修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国学大师毛子水父亲毛世卿最后一修,相继续修十二次时间迢递近千年,详细记述了从始祖毛伯郑经22世毛遂,40世毛苌至52世毛宝的江北世系,又再从随晋室南渡的1世毛宝到57世毛永国之祖父的世系传承,共有109代,是所有毛氏族谱包括孔、孟族谱在内的最为完备齐全的谱牒。2002年3月已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之魂宝。
    光绪七年(1881)《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毛苌,注诗训古,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虽未提到封国位置,但已说明是江西吉水、浙江衢州的支系。
     综上毛氏族谱可以看出:毛氏族人的公识是,毛叔郑是毛国始封得姓鼻祖,封国位置在荥阳附近,或者荥阳郡阳武县。
    关于荣阳郡阳武县与河南原阳的关系:即原来的荣阳郡阳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原阳县。这个问题河南大学刘玉琛教授已在《毛泽东祖籍研究新溯一一河南原阳》一文做了细致的考证与说明,这里不在赘述。
据考证《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嫡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或“郡望”都与原阳有关。
    三、西河位置
    堂号,本意是庭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共同的祖先在其宅院庭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题写堂号,作为表明一个家族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中国谱牒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说:“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作‘郡号,或总堂号”。又说:“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说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已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每页的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并且《源流记》写明“实属西河嫡派”。故韶山毛氏西河堂的来历,应与西河有关。
   1、西河地域考
《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其例证有:春秋时孔子答卫灵公问时说到“蒲”;战国时子夏居西河之地。
    据考:“蒲”的准确位置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5公里的学堂岗圣庙处,该庙始建于汉,毁于元,明、清重建,现存“杏坛亭”。
    子夏居西河的位置:《辞海·子夏》条曰:“子夏(前507一?)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括孤内对西河的位置注明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现在的原阳县就属当时的魏国,且正处在当时的济水北岸,黄河南岸,自荣阳二水分流后的三角地带。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战国》曰:“魏惠王为了避开秦东进的锋芒,把主要力量用于经营中原,就在西河筑长城。”《史记·苏秦传》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集解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经阳武到密.索隐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盖据地险为说。正义:卷在郑州原武县七里。”
    《原阳县志·大事记》载:“周显王十年,魏惠王十二年(前359年),魏遣将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以防秦,此长城自卷地(今原阳西部)东行,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西南折,到密(今河南省密县)”。又曰:“魏惠王十六年(前355年)魏将龙贾筑阳池城(今原阳县原武镇)以防秦犯”。《中国长城建置考》、《竹书记年》对此长城均有记载。
    考此长城故址自今原阳县原武镇西北黄河故堤起,东南行,经原武、葛埠口、城关、靳堂、大宾、包厂出原阳境西南折入荥阳。现存遗址自“荥阳崔庙王宗店草庙起,向南经馒头山、香山顶进入密县。长约4000米,宽3米,高度1-3米不等,皆片石垒砌”。考魏国共有两个,一为西周时姬姓小国,与本文无关。二是春秋时晋国之后。前453年晋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魏得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前445年魏桓子孙斯自称诸侯,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是为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91年魏攻占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前369年魏惠王继位,前361年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前359年在西河卷地(今河南原阳圈城村一带)筑长城,前355年在阳池(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筑城护卫国都以防秦犯。这也与当时的客观现实相吻合。
   《水经注》卷七《济水》曰:“灵建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并记有敖城在荥阳东北,没于河。这应为西河地区的最南端。
    西河地区夏朝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到战国,在北起安阳、南到原阳的黄河西岸(今武陟)、济水以北(今荥阳市鸿沟);卷长城建在古西河地区;卷长城又在原阳境内,原阳属古西河地域。
    故以河南原阳为发祥地的毛姓,以西河地域名为西河堂,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2、西河郡望考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全国后,正式实行郡县制。汉至隋唐继承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郡、州名称相互代用,到宋代,郡的行区划被废除。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徒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
    笔者目前见到的史书,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荣阳郡望:荥阳县志办的齐先生说:“毛氏荥阳郡望在旧荥阳阳武”,即今河南原阳。唐开元时毛衷为《贺州毛氏族谱》撰写的序中也称荥阳郡望在阳武.晋代毛宝的自序曰:”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郡客,定梦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可见,毛氏荥阳郡望是因毛遂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的地方在荥阳郡内而得名,荥阳郡望就在今河南省原阳县。
    西河郡望:《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136390户,698836口人,辖县36个,其中包括“河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也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毛苌为毛遂后裔,毛遂祖籍在原阳,西河郡望为荥阳郡望后又发展之郡望,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郑的一个支系。
    据考,北地:秦代、西汉、北周至隋的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北魏时毛遐,字鸿远,氐族,北地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四世不绝,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此时该族所得。该郡望为氐族毛氏郡望,不属该文探讨范围。
    总之,毛氏在历史上行成的四大郡望,除北地属少数民族外,其余三处,荥阳、西河、河阳均与毛遂有关,也就是说:因毛遂自荐成名大显,阳武毛氏在荥阳郡内,故称荥阳毛氏郡望;西河是因毛遂侄子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后代大显河间在西河郡内,故称西河毛氏郡望,实际是因毛遂后裔大显,形成继荥阳后又一郡望,只是形成的早晚不同;河阳是因毛国亡,毛伯郑之子孙迁居河内,(晋毛宝《原序》:“······秦并天下,子孙迁播于四方,或家庐江,或家河内,或家平江。······”)因毛嘉而形成郡望,且其子毛曾封原武典农,当时的原武郡就是现在的原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故也与原阳县直接有关。
    四、原阳毛氏
    自毛叔郑封国后,最早见于史书《史记》的毛姓著名人物是毛遂,战国荥阳阳武人。“遂因仕历,择里漳滨。”又称赵人。
    毛亨,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毛诗》的开创者,史称“大毛公”。
    毛苌,西汉时赵人,毛遂后裔,因传授《毛诗》而著名,史称“小毛公”。
    毛弘,东汉荥阳阳武人,著名书法家。
    毛宝,晋荥阳阳武人,将军,豫州刺史,州陵开国侯,西晋末年随司马皇族南迁。江南毛氏一世祖。
    毛璩,荥阳阳武人,毛宝孙,将军,州刺史,被奉为江南毛氏三世祖,衢州一世祖。
    此后,还有五载于史的毛修之、南朝著名画家毛惠远、陈朝丞相毛喜、唐代江南道大使参知政事,岳州太守,即岳阳、平江毛氏始祖毛俦、不仕归乡的毛文通、明代毛志、清代毛毰等.见诸史册的历史名人,单原阳就占24位之多。    
    原阳明代碑揭记载:“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老毛庄、毛老庄与毛有关的村名、地名比比皆是,并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毛姓早期历史名人,都出自原阳或源于原阳,并由毛遂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原阳就是毛姓发祥地。
    由毛伯郑到毛遂,由毛遂到毛苌、毛宝,不管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都恰恰与《清漾毛氏族谱》中的毛氏世系相吻合,这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毛国的封地位置在河南原阳。进一步证明了《清漾毛氏族谱》的正确性。
    五、文物印证
    1、班簋证明:毛国在原阳县境。
    出土的西周毛氏青铜器有铭文的四件,毛公鼎,毛父敦,毛伯古敦,三器均无提到有关毛氏住地、封地的位置,唯其班簋提到毛师班师回屯地为“陟”
    班簋的铭文较长,达198字,主要内容是记载毛班随父亲毛伯接受王命,率领一支以毛氏族人为主,以吴氏、吕氏家族为辅的部队代替虢城父征伐东国作乱,战争进行了三年,获胜后,班师回原守聚地今原阳县境.并告捷天下.毛班将此事刻于盛食物的祭皿腹内。故称“班簋”
    其中的“亡不成,天畏丕畀,屯陟”之句,黄盛璋先生在其《西周征伐东夷、东国的铜器年代、地理及其相关问题综考》一文中这样解释:“亡不成”即“无不获罪”或“成擒”,天畏(威)丕畀”天威广被”,“屯陟”是指毛公“静东 国”后,班师屯住於陟(今武陟一带)
    对“屯”的解释:“今按屯原守聚意”或“屯住、屯兵意”
    根据黄盛璋先生的解释,毛班“三年静东国后,班师回住原守聚地武陟一带,因为在西周时期,并不设专门的军队,都是战时为兵,不战为民,并且还要回到自己封国。故,我认为“武陟一带”也就是毛班的毛国封地或者附近。
    那么,当时的“武陟一带”在什么地方呢?
    武陟县是隋朝分置的县,当时并没有武陟县,陟的本义是登土山,“武陟一带”也就是当时武陟与原阳之间的大坯山,因为今原阳的黑洋山、中岳山为大坯山余脉,据《荥阳县志》记载:“查文献记载:不仅大坯山向东北延伸,汜水东岸的广武山(今称邙山,坍塌入河的敖山,鄗山等也都向东北延伸的,很可能延伸至今原阳的黑羊山一带,甚至更远。这些山成为大坯山的后盾,阻挡黄河不能东下,只能北折。”原阳地域现在还是和武陟相互交错,且现在武陟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黄河以西,不属古西河地区。因西河是指当时黄河南北流向一段的黄河西边地区。故“屯陟”的“陟”即今原阳的西部及北部,也就是毛氏的封国范围或很近的地方,这也正好与毛姓起源于西河相印证。
    2、唐《毛藻墓志铭》更证明毛遂为荥阳阳武县人,“公讳藻(602-673),字行斌家本荥阳。先自颛顼,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也”,其中“遂因仕历”的遂字应指毛遂,因铭中有“遂使威楚”句。也就是说,毛遂的家本来在荥阳,因毛遂自荐,被赵胜待为上宾,成为仕人,因工作关系,才在鸡泽定居下来,所以他的后人毛藻也就成了鸡泽人,或者说是:毛藻家本在荥阳,是毛遂的后代,因他做了官才在鸡泽定居下来,所以又是鸡泽人,不管怎么解释,毛遂都是荥阳人,因为,第一种解释是说从毛遂开始从荥阳迁到了鸡泽,第二种解释则是毛藻的先人毛遂包括毛藻的父亲都是荥阳人,因毛澡当官“择里漳滨,毛藻才成了鸡泽人。可见第二种解释与历史不符,因为毛苌为毛遂的后裔,又是毛藻的先人,毛苌已在鸡泽出生生活,不应该说还是荥阳人。故应该是毛遂家本荥阳,因仕赵择里漳滨,其后代毛藻才成了鸡泽人。且毛遂故里在原阳路庄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唐《毛文通墓志铭》印证:毛伯郑为文王子,封地在荥阳阳武“君讳文通,字知运,荥阳阳武人也。有周肇祚,则茅土是封;汉室载兴,乃唯卿相。陈其宗胄,宁得一言哉!尔其先祖即周文王之子。······。永徽元年(650年)十月丙寅廿日乙酉葬”详见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六、几种说法
   1、始封地在陕西歧山或扶风一带
    岐山扶风是周人的发详地,在西周国都镐京脚下,这是大家共知的,周对广大东方原无政治关系,又因周对殷来说本属小国,连周人也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殷为“大商”,武王一朝而胜殷,仅仅解决了殷都和殷王纣的问题,殷之本土很大,统治极不容易,周都镐京在西,东方太远,有点鞭长莫及,故最早分封太公、周公两大股肱大臣于齐、鲁,以为经营东方的两大支柱,分封管、蔡、霍一起监督殷族遗民史称为三监,而叔郑虽为武王异母弟但却是辅佐武王建立西周的功臣之一,且和武王关系相当密切,武王会封他在京都脚下,让他静享清福,这是不可能的。毛叔郑做为重臣在京城有府第是很正常的,这些毛氏清铜器藏于毛公府第,在陕西出土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在洛阳也出土有毛伯戈等毛氏器物。故毛叔郑封国绝不可能在镐京脚下,说毛叔郑的出生地在陕西是可能的。
    2、始封地在河南宜阳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明确提出封地在宜阳的是清代顾栋高的《春秋大事年表》,其依据是南宋《路史》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上邦”应该是指洛阳,但籍水毛泉从何而来,在什么地方,单“近上邦”三字,就可看出其不确定性,因为,既然是籍水毛泉,又近上邦,为什么不说出具体位置。可以说当时他也不能确定。而到了清代,顾栋高不知怎么就有了籍水毛泉即河南宜阳,如果清代还有籍水毛泉的记载宋代更应该能够查到,这些疑点也只能留做以后考证了。
《毛姓史话》:“今河南省宜阳一带,古称毛泉,是商代毛人部落故地”,依据有《山海经》、《大荒北经》查二经书,仅记原毛民之国,并无具体位置,不知是怎么将毛民之国定到宜阳的,不好多加评论。
    再说宜阳本身,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实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且正在班簋“屯陟”的位置,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综上,仅以《路史》矛盾的记载“近上邦”顾栋高的我“认为”,就将宜阳定为毛姓封地不足为据。
    荥阳阳武毛宝为江南毛氏始祖,毛宝孙毛璩为衢州一世祖,衢州毛氏和江西吉水毛氏的关系,郑艮安先生已在《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论述的非常清楚,而毛凌志先生在《毛泽东祖籍渊源一一龙城与韶山》专著中,将韶山毛氏与吉水毛氏的迁徙世系分析的非常到位。从韶山毛太华到吉水毛让,再到衢州江山毛宝,再到河南原阳毛遂已非常清楚,且没有任河异意,这里不在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其一根据笔者目前查到的明前有关毛氏记载的史书,绝大部分都是只有毛叔郑为毛氏鼻祖记载,而无封国位置的记述,仅北宋陈彭年的《广韵》“本居钜鹿,避难荥阳”无时间;南宋罗沁的《路史》“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无具体位置;清后著术多为引用前文,偶有新论,也不知其依据,可作参考。其二毛氏家谱“武王四年,封伯于司州荥阳郡”,“实属西河嫡派”自晋至今记述,清楚明了,出之有据,且为毛氏家族所共识。其三原阳属古西河地域,毛氏西河堂因此而得名符合中国姓氏堂号规律,而西河郡望因毛苌居西河郡而得也与原阳有关。其四原阳从地名到人物皆与毛氏族谱相印证。其五,西周班簋、唐代墓志、明代碣记等出土文物也皆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
    故毛泽东得姓鼻祖即毛氏得姓鼻祖姬郑的封国位置在河南原阳。

上一篇:全国首部家规专著中华毛氏家规家训全书》研讨
下一篇:毛国封地的意见